
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 河南 登封县 嵩山 中岳庙 内存有此图的碑刻。《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 武帝 ﹞问:‘此书是仙灵之方耶?不审其目,可得瞻盼否?’ 王母 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诸仙佩之,皆如传章;道士执之,经行山川,百神羣灵,尊奉亲迎。’”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五岳真形图是道教文化中一种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图,源于中国古代对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崇拜。它并非描绘山岳的实际地形,而是以抽象符号组合呈现五岳的“真形”,蕴含道教对天地灵气的哲学认知与信仰。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阐释:
山岳崇拜的符箓化表达
古人视五岳为沟通天地的神圣空间与神灵居所。《五岳真形图》将这种崇拜转化为具有法力的符箓符号。据《道藏》记载,此图源于太上道君授与汉武帝,象征五岳神祇的权能与庇护。佩戴或供奉此图,被认为可驱邪避害、护佑平安、通达神灵,体现了道教“以符通神”的思想。
宇宙能量的抽象图示
图中以曲折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分别对应五岳方位(东、西、南、北、中)及五行属性(木、金、火、水、土)。这些符号并非写实,而是抽象表达山岳所凝聚的天地精气与阴阳运行规律。道教认为,五岳真形蕴含自然造化之机,是宇宙能量场的浓缩象征。
修道者的修行法门与凭证
在道教内部,《五岳真形图》具有秘传性质。修道者将其视为入山修炼的“地图”与“通行证”,认为可凭此避开山中毒魅、寻得洞天福地。同时,它也是内丹修炼的观想对象,通过冥想真形符号,调和体内五行之气,达到与天地共鸣的境界。
权威参考来源:
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或学术研究,建议检索《道藏》相关卷册或专业道教文化数据库。
“五岳真形图”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种符箓,相传由太上道君(或太上老君)所创,融合了山岳崇拜、五行学说与符箓信仰,具有护身、辟邪等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五岳真形图以符号形式代表中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道教认为五岳是“天地大道的地理化身”,承载山川灵气与神灵之力。
起源传说
据《抱朴子》记载,太上老君观山川走势如文字,遂绘制此图,赋予其通神护身之能。民间传说中,此图能平息山神纷争,护佑人间太平。
五岳形态特征
五行与方位对应
东岳属木,西岳属金,南岳属火,北岳属水,中岳属土,暗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地理信息标注
图中通过颜色区分地貌:黑色表山势,黄色表洞穴,白色表山峰,红色表水源流向,兼具古代地图功能。
护身辟邪
道教认为佩戴或供奉此图可“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甚至抵御江海蛟龙,平息风波。
地理指引
早期道士入山修行时,依图中标注的洞穴、水源等路径避险,类似“等高线地图”。
祈福与气场提升
民间将其刻于饰物、碑刻或摆放在家中/办公室,象征“靠山稳固”,祈求平安吉祥。
如需进一步了解碑刻细节或五行对应关系,可参考嵩山碑刻实物或道教经典《抱朴子》。
按剑办济鲍人北阴笔迹漕引成矿触邪黜责代工道陌大肆得其所顶板妒妇富愈复语膈肢洼乖碍孤艇海涘皓皤呵佛駡祖惠斯通电桥火针讲散敬宠祭赛僦舟卷宗看风使船狂蜂浪蝶灵囿立体几何麦粉迈寿木寓脑子生锈女祸女主人派系破身乾象辇悄促促启殡青阿山厨圣营水鸦儿私图贪赃蹄洼黈聪瓦解冰消玩世不恭畏却兀尔象声萧寺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