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象声的意思、象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象声的解释

[onomatopoeia;imitive words] 摹拟事物的声音

详细解释

(1).即形声。“六书”之一,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用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字,意符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颜师古 注:“象声,即形声。”

(2).口技的一种。擅长摹拟各种声音。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象声》:“都下有为象声之戏者,其人以尺木来。隔屏听之,一音乍发,众响渐臻,或为开市,则廛主启门,估人评物,街巷谈议,牙侩喧呶,至墟散而息。”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舟楫》:“杂耍之技,来自 江 北,以软硬工夫、十锦戏法、象声、间壁戏、小曲、连相、灯下跳狮、烟火等艺擅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象声"是汉语词汇学中表示模拟事物声音的修辞方式,属于传统"六书"造字法中的假借类型。该术语包含三层核心内涵:

一、语言学本质 指通过语音摹拟自然界声响构成的词语,如《诗经》"关关雎鸠"中的"关关",《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用语音模拟事物声音的构词手段"。这类词语在甲骨文中已见雏形,金文时期形成系统化表达体系。

二、语法功能特征 《汉语大词典》指出象声词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作为独立叹词使用(如"砰!"),也可充当句子成分(状语"哗哗地流"或定语"叮咚的泉水")。其语法灵活性在先秦文献中已充分展现,唐宋时期发展出更丰富的组合形式。

三、历史演变轨迹 据《说文解字注》考证,象声造字法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的"假借"系统,汉代《释名》首次系统论述声训理论,清代段玉裁明确提出"形声相益谓之字"的学术界定。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将其细分为原生型(如"萧萧")与派生型(如"笑嘻嘻")两类。

四、修辞学应用 《修辞学发凡》特别强调象声词在韵文中的特殊地位,指出其通过"声象共振"机制增强文本感染力,如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通过密集象声词构建音乐意象。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发现,汉语象声词的语音象征性具有跨方言共性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象声”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语言学和汉字构造来理解:

一、汉字造字法中的「形声」

在六书(汉字造字法)中,“象声”即「形声」,属于汉字构造原理:

  1. 构成方式:由意符(表意义范畴)和声符(表读音)组合而成。例如:
    • “江”字中,“氵”(水)是意符,“工”是声符;
    • “梅”字中,“木”是意符,“每”是声符。
  2. 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与象形、象事、象意等并列,是古代汉字教学的基础内容。

二、语言学中的「拟声词」

现代汉语中,“象声”更多指摹仿自然声音的词语,又称拟声词、状声词:

  1. 功能特点:通过文字模拟声音形态,如:
    • 动物声:鸡鸣“喔喔”、鸭叫“嘎嘎”;
    • 自然声:雨声“淅沥”、雷声“轰隆”。
  2. 修辞作用:增强语言生动性,例如“门哐当一声关上”通过“哐当”让读者身临其境。

三、特殊技艺中的口技

古代文献中偶见“象声”指代口技表演,即用口部技巧模拟各类声音,但此用法现已罕见。

别人正在浏览...

岸头安心落意白豕柏台补諡材智操立长筹陈巷嗤诋赤体上阵出乱子凑浅打破闷葫芦东虢杜根鹅管奉朔赴告高第宫漏枸那国子学合翼闳放划归教服警容苴茅裂土历理利通刘歆龙骏明绚密赞殴杀强仕乾面青衣丘嫂人功人体美戎捷入味撒顽生克莘野蝨蛊输亏鼠溪食官令司钻田脚蹄羌通知枉策鲜楚弦筈献世宝戏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