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邪的意思、触邪的详细解释
触邪的解释
(1).谓辨触奸邪。古代传说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触不正者。《晋书·束晳传》:“朝养触邪之兽,庭有指佞之草。”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职在触邪,不胜其愤,谨録奏闻,伏候勑旨。”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青琐初开散御香,掀髯长笑入朝阳,触邪自信有神羊。” 清 方文 《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触邪承密勿,持法定訏謨。”
(2).即触邪冠。 唐 苏颋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诗:“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 清 金义植 《怀高武康侍御军台》诗:“身讶新擐甲,冠为旧触邪。”参见“ 触邪冠 ”。
词语分解
- 触的解释 触 (觸) ù 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 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 遇着:接触。触觉(?)。触目惊心。触角(僶 )。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
- 邪的解释 邪 é 不正当,不正派: * (?)。邪念。邪说。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恘 )邪。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古同“斜”。 正 邪 á 古同“玡”,琅玡
网络扩展解释
“触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核心释义
-
辨触奸邪
源于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獬豸”(xiè zhì)。传说獬豸能辨别善恶,用角抵触奸邪之人,因此“触邪”常被用来象征公正司法或揭露邪恶的行为。例如《晋书·束皙传》提到“朝养触邪之兽”,即指獬豸。
-
触邪冠
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冠冕,冠上装饰獬豸图案,象征刚正不阿。唐代苏颋的诗句“冠危有触邪”便以此借代执法者的身份。
二、文化背景
- 獬豸的象征意义
獬豸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代表,常出现在衙门、刑狱相关的建筑或器物上,体现“明辨是非”的司法理念。
- 历史用例
唐代元稹曾用“臣职在触邪”表达其监察职责,清代诗词中亦用“触邪”暗喻官员的刚直品格。
三、读音与用法
- 拼音:chù xié(“邪”此处读xié,非其他发音)。
- 造句示例:
“青琐初开散御香,掀髯长笑入朝阳,触邪自信有神羊。”(明·《鸣凤记》)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据,可参考《晋书》《鸣凤记》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触邪》一词的意思:
触邪,可理解为接触或接近邪恶的行为或事物。它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一种行为违背道德伦理、违反社会规范或净化的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触邪》的拆分部首为手部(扌)和虍部(虍),构成了字形。
触邪总共包含了10个笔画,按照汉字书写规则依次书写。
来源和繁体:
《触邪》一词并非古代汉字,而是现代汉字。它是基于传统汉字衍生出来的新词。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如果要表达“触邪”的意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汉字组合或者诗句来表达,而不会使用现代的词汇。因此,触邪在古时候并没有特定的汉字写法。
例句:
1. 他的举动触邪了,违背了我们的原则。
2. 这个邪教组织妄图通过言语触邪人们。
3.她的行为触邪了社会的伦理底线。
组词:
触邪是一个独立的词汇,暂无相关组词。
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但不限于接近邪恶、与恶势力接触、违法恶行等。
反义词:
反义词包括但不限于避邪、拒绝邪恶、远离黑暗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