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触邪的意思、触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触邪的解释

(1).谓辨触奸邪。古代传说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触不正者。《晋书·束晳传》:“朝养触邪之兽,庭有指佞之草。”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职在触邪,不胜其愤,谨録奏闻,伏候勑旨。”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青琐初开散御香,掀髯长笑入朝阳,触邪自信有神羊。” 清 方文 《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触邪承密勿,持法定訏謨。”

(2).即触邪冠。 唐 苏颋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诗:“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 清 金义植 《怀高武康侍御军台》诗:“身讶新擐甲,冠为旧触邪。”参见“ 触邪冠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触邪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与本义:神兽辨奸

“触邪”最初指传说中神兽獬豸(xiè zhì)的辨奸行为。獬豸形似独角羊,能辨别是非曲直,遇奸邪之人即以角抵触。

文献依据:

《后汉书·舆服志》载:“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

《晋书·舆服志》进一步明确:“獬豸,触不直者。”


二、引申义:司法正义的象征

古代将獬豸形象融入司法体系,衍生出两层含义:

  1. 官员职责:指御史等监察官吏弹劾奸佞、肃清官邪的行为。

    例:唐代苏颋《授李杰御史大夫制》云:“宜膺触邪之任,式恢绳愆之典。”

  2. 司法公正符号:獬豸图案成为法官官服(如“獬豸冠”)和衙署装饰,象征司法刚正。

三、文化内涵:法治精神载体

“触邪”浓缩了中国古代对司法公正的追求:


现代价值启示

尽管“触邪”属历史词汇,但其承载的辨奸除恶、司法公正理念仍具现实意义。獬豸形象至今作为法律象征(如法院雕塑),体现传统文化对法治精神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来源:

  1. 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
  3. 《全唐文》卷二百五十(清嘉庆内府刻本)
  4.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5.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
  6.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触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辨触奸邪
    源于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獬豸”(xiè zhì)。传说獬豸能辨别善恶,用角抵触奸邪之人,因此“触邪”常被用来象征公正司法或揭露邪恶的行为。例如《晋书·束皙传》提到“朝养触邪之兽”,即指獬豸。

  2. 触邪冠
    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冠冕,冠上装饰獬豸图案,象征刚正不阿。唐代苏颋的诗句“冠危有触邪”便以此借代执法者的身份。


二、文化背景


三、读音与用法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据,可参考《晋书》《鸣凤记》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嗄哑八珍标准特许银行鼻端白不易之典参陈常世长星充好催促大矩单跪到地丁香结额征妇子赶前寡俦官架子古儿汗孤寡鳏独过厚河典黑沈沈合体鸿泥洪辟剪断减缓九色急早连近连州跨郡栗色漏掌风緑石枚进盟友蔑视褭褭婷婷劈拉轻单取醉髯须肉袋三农疏宕算画滩簧逃扬天之天通红铜磨笴绾错文深网密无波鰕虎鱼显轿箫史啸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