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韪的意思、五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韪的解释

亦作“ 五是 ”。亦作“ 五氏 ”。犹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风五种气候。《书·洪范》:“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敍。”《后汉书·荀爽传》:“五韙咸备,各以其敍矣。” 李贤 注:“韙,是也……五是来备,各以其敍也。”《后汉书·李云传》:“臣闻皇后天下母,德配坤灵,得其人则五氏来备,不得其人则地动摇宫。” 晋 张华 《食举东西厢乐诗》之七:“五韙来备,嘉生以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韪”是汉语中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1. 词义构成 “五”表数量,“韪”本义为“是、正确”,《说文解字》释“韪”为“是之言也”。组合后,“五韪”特指被古人认可的五种正确准则,多用于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是否符合礼制规范。

  2. 文献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五韪”最早见于《左传·隐公十一年》杜预注,指代“仪、正、直、分、度”五类礼法标准,用于评判国家重大决策的合法性。例如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需以“五韪”衡量盟约是否符合周礼。

  3. 文化内涵 《中国哲学大辞典》指出,“五韪”在先秦政治伦理中具有“正名定分”的功能,与“五过”(五种过失)形成对照,体现古代“礼治”思想对行为准则的系统化归纳,强调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双重约束。

  4. 现代应用 当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该词时,着重说明其作为“古代礼制评判体系”的特性,常见于史书对典章制度的评述,如《汉书·艺文志》中“考五韪以立制”的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五韪”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词义解释

“五韪”亦写作“五是”或“五氏”,指雨、暘(晴)、燠(暖)、寒、风五种自然气候现象。这五种气候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自然征兆,与农事、政令等密切相关。

2.文献出处

3.延伸含义

古人认为这五种气候的调和与否反映了天意或统治者的德行,因此常与政治、伦理关联。例如《后汉书·李云传》提到“五氏来备”对应“皇后之德”,反之则“地动摇宫”,暗含天人感应思想。

4.同义词与变体

不同文献中写法略有差异,如“五氏”或“五是”,但核心均指向五种气候现象,属古代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韪”是古代对自然气候的统称,既具气象学意义,又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如需更深入考据,可查阅《尚书》《后汉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庵蔚白报纸板油悲愁垂涕避迹兵甲碧玉椽博奥畅谈初更触啮春条凼子盗金盗幸打球独立王国番僞菲仪腐臭干将莫邪謌颂工巧彀骑恨海难填合议讲解员蒋生径贱骨肉佳人才子尽底谨谢不敏鐝头苴茅焘土腊八会蜡美人老拳驴唇马嘴冒橛面禳摩诘歕鼻秦房清嗽钦邳栖偃取代反应热客沙柑烧焦霜皛黍米酒说不过疏嫌私术天狼星填造握发吐哺吾侪五星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