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甲的意思、兵甲的详细解释
兵甲的解释
(1) [weapons]∶兵器和甲胄,泛指武器装备
今南言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2) [war]∶指战争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战国策·秦策一》
详细解释
(1).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军备。《国语·吴语》:“唯是车马、兵甲、卒伍既具,无以行之。”《孟子·离娄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明 方孝孺 《艤航轩记》:“斧鉞兵甲恃之以为威。”
(2).指士兵,军队。《左传·哀公十五年》:“ 公孙宿 以其兵甲入于 嬴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大兴西苑,两至 辽东 ……兵甲常役百万,士民穷乎山谷。”
(3).战事;战争。《战国策·秦策一》:“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蠡 ( 范蠡 )对曰:‘兵甲之事, 种 不如 蠡 。’”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邇来此地有兵甲,风景颇似当年愁。”
词语分解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 甲的解释 甲 ǎ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
专业解析
“兵甲”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源于古代军事语境,其核心意义围绕军事装备和武装力量展开。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字面本义:兵器与铠甲
- “兵”指武器、兵器,如刀、剑、戈、矛等。
- “甲”指铠甲、甲胄,即用于防护身体的装备。
- 因此,“兵甲”最基础的含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和护具,是军事装备的总称。
- 例证: 《孟子·离娄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这里“兵甲”即指武器和铠甲。
-
引申义:军队、武力
- 由具体的武器装备引申,代指持有这些装备的武装力量本身,即军队、军力。
- 此义强调国家的军事力量和战争实力。
- 例证: 《国语·吴语》:“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江… 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及昏,乃令左军衔枚泝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踰江五里以须。夜中,乃命左军、右军涉江鸣鼓中水以须。吴师闻之,大骇,曰:‘越人分为二师,将以夹攻我师。’乃不暇顾,亦中分其师,将以御越。越王乃令其中军衔枚潜涉,不鼓不譟以袭攻之,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越师遂入吴国,围王台。吴王惧,使人行成…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讎,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此段虽长,但其中“兵甲”指代吴越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和战争行为。
-
引申义:战争、军事行动
- 进一步引申,指代需要使用武器和军队的行为,即战争、战事或军事活动。
- 例证: 《韩非子·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
网络扩展解释
"兵甲"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
武器装备的统称
指兵器(如戈、矛)和铠甲(防护装备),泛指军事装备。如《孟子·离娄上》提到“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诸葛亮《出师表》中“兵甲已足”均体现此意。
-
代指军队或士兵
引申为持有武器装备的军事力量,例如《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以及《醒世恒言》描述隋炀帝“兵甲常役百万”。
-
象征战争或军事冲突
如《战国策·秦策一》中“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强调战争频发;诸葛亮《出师表》“北定中原”的目标也隐含对终结战乱的期望。
用法示例
- 文言例句:“散财物,焚兵甲,施之以德”(刘安《淮南子》)。
- 现代引申:可比喻现代军事装备或武装力量(需结合语境)。
总结
“兵甲”核心含义围绕军事领域展开,既可指具体装备,也可抽象代指军队或战争,常见于历史文献及古典文学。
别人正在浏览...
拜墓奔随陛制哔吱尺刃出跋春瑞存款呆傻登簿迭宿谛语冬裘东岳番茹高卲顾庐国历果直嘿诵呵罗罗胡蝶坚意交感椒盘郊垧阶闼精虑娟嬛客庐克落口弦苦痛龙堆隆极緑耳蛮力茂年暮礼晨参蹑云农家子配饰铺列千金一壸窃命蜻蜓齐勇雀息戎御肉肌书牍书眉天爷通前彻后通圆吐瑞偎妻靠妇微员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