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初更的意思、初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初更的解释

旧时毎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 宋 孙光宪 《临江仙》词:“暮雨凄凄深院闭,灯前凝坐初更。” 宋 范成大 《烧火盆行》:“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水浒传》第五回:“约莫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初更,又称"头更"或"一更",是中国古代夜间计时制度的首段时段。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班固《汉书·佞幸传》,指日落后的第一个更次,对应现代时间19时至21时。这一时段的确立源于周代"击柝报时"制度,至汉代形成完整更鼓制度。

古代将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夜间部分自戌时(19-21时)始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标注初更为"戌时三刻至亥时一刻",即现代时间19:45至21:15,这个时间段的划分考虑了不同季节日长变化对更点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初更常作为时间意象出现。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初更街鼓动,万户掩重门",生动描绘了汴京城初更时分的市井景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禁中夜作书与元九》中"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钟声初动夜方静,正是初更欲睡时"的诗句,印证了初更作为就寝准备时段的文化认知。

该计时制度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周髀算经》记载:"日入三刻为昏,昏而不见谓之夜"。初更的起点需满足"天光完全隐没"的天文条件,因此实际执行时会根据季节调整,冬季可能提前至18:30,夏季延后至19:30。这种弹性计时方式体现了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初更”是中国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之一,具体解释如下:

  1. 时间范围
    初更对应现代时间的19:00至21:00(晚七时至九时)。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每更约两小时,初更为第一更。

  2. 更次划分背景
    古代缺乏精确计时工具,夜间通过打更报时。初更标志着夜晚开始,提醒人们结束劳作、关闭城门或进行宵禁。

  3. 文学与历史记载

    • 宋代范成大《烧火盆行》中“春前五日初更后”
    • 《水浒传》第五回描述“约莫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响”
    • 宋代孙光宪《临江仙》词“灯前凝坐初更”
  4. 其他名称与翻译
    亦称“初夜”(需注意现代语义差异),英文译为“first watch period”或法语“première veille”。

  5. 文化意义
    初更不仅是时间标记,还反映古代社会作息规律,常见于诗词、小说中营造夜晚氛围或事件发生的特定时段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

邦汋半文半白薄莫并蒂莲滨涯不至紧曹谢侧侧淳仁丛凑大祲低水位笃孝凤脑香风颜附从关僥桁杨刀锯韩诗黑家鼠恒分货位尖冷剪葺诘明洁癖吉了镜洁荆榛满目进赠扣克口谭跨跱阑槛蜡兄轹籍鳞翅目辚囷名籍能名牛头阿傍霈润切急侵残穷陬僻壤奇擎齐暾果戚枝石猴使属收贿私富太霞堂戺僮隶忘家狗未殊袭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