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ander and wrong] 诬谤冤枉别人
栽赃诬枉
诬陷冤枉。 汉 荀悦 《王商论》:“无过犹见诬枉,而况敢有罪乎?闭口而获诽谤,况敢直言乎?” 宋 欧阳修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序》:“而 师鲁 与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君叹息忧悲发愤,以谓生可厌而死可乐也。” ********* 《给臧克家先生信》:“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诬枉”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新唐书·李邕传》:
“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
(因被诬陷冤枉而获罪,后因皇帝知其名而赦免。)
《初刻拍案惊奇》:
“是一个少年官人,因仇家诬枉,失了官职。”
(描述官员因他人诬告而失去职位。)
现代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新唐书》《初刻拍案惊奇》等文献。
诬枉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言(yán)和木(mù)。它的总笔画数为11,其中言部的笔画数为7,木部的笔画数为4。
诬枉指的是无中生有地指责、诋毁或陷害别人,对他人进行不公正的指责或诬陷。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期用于形容诬告他人或错误的指控。
诬枉的繁体字为「誣枉」。在繁体字中,诬枉的言部被写作「誣」(wū),木部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诬枉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写法。由于汉字的演变和人们的书写习惯的影响,其写法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1. 他被人诬枉成了小偷,但是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偷过东西。
2. 那个公司因为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诬枉而被起诉。
诬谎、枉法、枉然、诬蔑。
近义词:诬告、毁谤、诽谤。
反义词:真实、正直、正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