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报书的意思、报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报书的解释

回信。 汉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 唐 杜甫 《重过何氏》诗:“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癸未丙戌会元》:“是年録文大半出 王 手笔,其父子最相知信,自谓此録冠絶前后,乃子必惊赏无疑,及报书至,更无他言,但云此録此卷行世之后,吾父勿復谈文可也。” 清 金农 《寄家书呈江上诸兄弟》诗:“燧易星迴远报书,乡愁和疟笑驱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报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层积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本义 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记载,"报书"最早见于秦汉行政文书制度,特指官方机构之间的往来公文。《史记·匈奴列传》中"汉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汉使,必得当乃肯止"的记载,其"得当"即指双方交换的报书需达到对等规格。

二、语义演变

  1. 公牍文书:汉代简牍文献(如居延汉简)中常见"报书到,具写檄书传输"类表述,指下级机构回复上级的正式复文
  2. 私人信函:唐宋时期词义扩展,杜甫《重过何氏五首》"问讯东桥竹,报书西浦鸥"中的"报书"已指文人间的酬答书信
  3. 宗教文书:敦煌写本S.6836《叶净能诗》载"天帝报书云",展现唐代道教仪式中的特殊应用场景

三、现代存续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书面语词,释义为"答复的文书",但在实际语用中已呈现两种分化:

  1. 文献学领域:仍用于古籍整理,如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文集》对往来书简的校注
  2. 地域方言:闽南语系中保留"报书"作为婚俗术语,指正式婚约文书(参考《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2017修订版)

该词的历时演变轨迹完整呈现了汉语词汇从制度术语到文学意象,最终沉淀为文化语码的典型发展路径。

网络扩展解释

“报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ào shū(注音:ㄅㄠˋ ㄕㄨ),其核心含义是回信,即对收到的书信进行书面答复。以下是综合古籍和现代用法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传统含义:
    指收到信件后的书面回复,常见于古代诗文。例如:

    • 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言一何鄙!’”
    • 唐·杜甫《重过何氏》诗:“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2. 现代延伸:
    在特定语境中可指正式文件或申报材料,例如领事签发的申报书(如提到的“领事发票”),但此类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二、古籍溯源

  1. 出处与演变:
    • 最早见于汉乐府诗,后成为文人诗作中的常见表达。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也用“报书”描述父子书信往来。
    • 汉典等工具书均将其定义为“回信”,强调书面答复的性质。

三、使用示例

类型 例句
古代用法 “吾父勿复谈文可也”(明代沈德符记载父子书信对话)
现代用法 “申报书内容应简明……并由申报人签字”(指正式申报材料,需区分语境)

四、注意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现代应用案例,可参考汉典、《饮马长城窟行》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牍襃衣博带薄酌逼僦不打不成相识不食长戟赤丁子吃饭家伙打兑打手雕毁迭绮额驸讽嘲凤笛風陵副榜腐熟绀殿刮目相待光谱痼习皇庄换算滑座樫鸟交赞金龟饥嗛稽閲君陈钧甄抗席袴腿狼贪鼠窃力桑落尘没算数命舃敏谐脑气篷寮切中要害旗警若斯三花上膛脤膰审美沈心手把子太阳辐射通宾透光鉴微蔑维苏威火山五袴讴小楷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