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结绳而治的意思、结绳而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结绳而治的解释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结绳而治”是汉语中源自上古社会的典故性成语,字面指用绳结记录事件以管理事务。其核心含义包含三个维度:

一、原始记事方式 “结绳”是文字诞生前人类普遍使用的实物记事法,《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具体说明:“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印证这种以不同绳结记录部落事务、契约约定的历史真实性。

二、社会治理隐喻 该成语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引申为“君民各执绳契以相考”的治理智慧,指通过简单有效的约定维系社会秩序。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时强调其“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量化管理思维,体现早期文明的契约精神。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比喻原始的法律或管理方法”,常引申指代化繁为简的治理手段。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该成语在现代化语境中衍生出“返璞归真的管理哲学”新义项,成为组织管理领域的学术术语。

(主要参考来源:中华书局《周易译注》、商务印书馆《说文解字注》、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结绳而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ié shéng ér zhì,其核心含义如下:

  1. 基本释义
    原指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通过结绳记事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后来引申为两种含义:

    • 形容社会清平、无需繁复法律约束的理想状态;
    • 指一种过于简化的治国理念,带有空想色彩。
  2. 出处与背景
    成语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明结绳记事是文字出现前的原始治理方式。

  3. 引申义与争议
    在历史发展中,该成语衍生出对“简约治理”的褒贬解读:

    • 积极面:如《世说新语》中用“结绳而治”比喻民风淳朴、无需严刑峻法(例:“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
    • 消极面:部分文献认为其隐含“脱离现实”的空想性,如提到“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4. 用法特点

    • 属生僻成语,现代使用较少;
    • 语法上多作谓语或宾语,如“便可结绳而治”;
    • 近义词有“无为而治”,反义词如“繁文缛节”。
  5. 参考扩展
    英文可译为“Govern the country without law”,但需注意语境差异。更多例句及古籍出处可查阅《周易》《世说新语》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哀闵白酂颁付本科编类表识超远黜降大横淡不济淀粉地丑力敌恶狗放盘逢吉干玃格仆宫辟观政轨纳瞽宗红绳健犊艰拙椒墙接茬儿疾狂鯨谿酒筵积智决价狂跌溃延堀虚狸虫灵籁内园虐戏袍哥漂橹朴散僻错平胁曼肤凭依潜入清凉国权断僧佉赏慨世寿石钟山记石子儿霜猿厮杀碎器脱氧核糖核酸畏口慎事武成王呷啜夏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