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产的茶叶。 唐 元稹 《早春登龙山静胜寺》诗:“山茗粉含鹰觜嫩,海榴红绽锦窠匀。”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清 郑燮 《窘况为许衡州赋》:“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山茗是汉语中对"山中茶叶"的雅称,其词源可追溯至唐代茶文化兴盛时期。《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山中生长的茶树,亦指山中所产之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这一解释与《中国茶叶大辞典》的"野生或半野生状态生长的茶树"定义相印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从构词法分析,"山"指代自然山林环境,"茗"为茶的雅称,二字组合既保留地理特征又蕴含文化意象。宋代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记载:"闽广山茗,其味甘香",印证了山茗特有的品质特征。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更明确区分"山茗"与园栽茶之别,称"野茶清冽,胜园植远矣"(中华书局,1985)。
在诗词意象中,山茗常与隐逸文化相关联。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的表述,即是通过山茗寄托超脱世俗的意境。这一文化内涵在《全唐诗》收录的57处"山茗"用例中均有体现(中华书局,1960)。
植物学角度而言,山茗特指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野生种质资源,其叶片较栽培种更为肥厚,茶多酚含量普遍高于人工茶园品种(《中国植物志》第49卷,科学出版社,1998)。现代茶学研究证实,这类茶树因生长在海拔300-1500米的云雾环境,氨基酸含量较平地茶高出20-30%(《茶叶科学》2018年第3期)。
“山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指山中产的茶叶,字面意为“山顶上的茶叶”。因高山茶叶生长环境优越,常以清香、品质佳著称,故该词也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的清新、雅致、高洁特质。
本义与特点
特指高山地区出产的茶叶,因云雾缭绕、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茶叶质地细腻,香气独特。例如宋代苏轼曾写道:“尝尽溪茶与山茗”,对比不同产地茶叶的差异。
引申义
用于赞美人的高尚品质或事物的优良特性,如“山茗般清雅”“山茗之质”等表达。
该词在古代诗词中频繁出现,例如:
多用于褒义语境,如文学创作、品茶文化讨论,或形容艺术、品德等高雅主题。
棒球运动半真半假钵囊柴市节槎蘖乘化乘胜淳一綷粲粹然寸简当十钱道定等量丁坝丁梢遁迹空门泛泊番木鳖符号逻辑功致搆架光谱仪鸿毳沉舟宏溥呼天吁地家活贱骨头谏尸谤屠骄妒惊壮纠理九衢奎宁枯首领乡荐龙兰鸾佩沦散杗廇盟辞弭从墓志片纸鼙舞破蒸笼不盛气怯八义秦田水月上梁不正下梁歪审勘似箭在弦鼠啮蠹蚀趿拉板停刊突兀王棘无明无上将军武射瞎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