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鯪鯉的意思、鯪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鯪鯉的解释

穿山甲。又名龙鲤、石鲮鱼。《楚辞·天问》“鯪鱼何所” 汉 王逸 注:“一云鯪鱼,鯪鲤也,有四足,出南方。”《魏书·高祐传》:“ 高宗 末, 兗州 东郡 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詔以问 祐 。 祐 曰:‘此是 三吴 所出,厥名鯪鲤,餘域率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鲮鲤》:“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鯪鲤,而俗称为穿山甲。 郭璞 赋谓之龙鲤。《临海水土记》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谓石鯪。’”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介语·鲮鲤》:“鯪鲤,似鲤有四足,能陆能水,其鳞坚利如铁,黑色,絶有气力,能穿山而行,一名穿山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鯪鯉(líng lǐ),是穿山甲的古称,这一名称源自其外形特征与鳞甲纹理的生动联想。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指古代传说中的神鱼“鯪鱼”(又名陵鱼),《说文解字》注:“鯪,鱼也。”其鳞甲坚硬,与穿山甲覆瓦状鳞片相似。

    来源:参见《说文解字·鱼部》。

  2. 取鲤鱼鳞片层叠排列的特征,类比穿山甲周身覆盖的角质鳞甲。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释:“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鯪鲤。”

    来源:参见《本草纲目》卷四十三。


二、生物学特征印证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其全身被覆棕褐色角质鳞片,呈鱼鳞状紧密镶嵌,遇敌时蜷缩成球状以鳞甲御敌,与“鯪鲤”之名高度契合。

来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兽纲》。


三、文化意涵

古人以“鯪鲤”为名,既反映对自然生物的观察入微,亦体现传统命名中“取象类比”的思维。唐宋诗词常以此名入典,如杜甫《寄刘峡州》诗:“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鯪鲤多登俎,琴高不碍簪。”

来源:参见《全唐诗》卷二三〇。


四、现代应用与保护

因鳞甲入药需求,穿山甲长期遭盗猎,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0年版《中国药典》删除穿山甲药用标准,强化物种保护。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鯪鲤”作为穿山甲的古称,凝练了传统博物学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捕捉,其命名逻辑承载着汉语造词的智慧。今日这一名称更提醒公众关注濒危物种保护,延续人与自然的文化联结。

网络扩展解释

“鯪鯉”是汉语中对穿山甲的古称,属于哺乳动物中的鳞甲目,具有以下特点:

  1. 名称来源
    该词由“鯪”(líng)和“鯉”(lǐ)两个鱼字旁汉字组成,因穿山甲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形似鱼鳞,古人误将其归为鱼类相关生物,故以鱼部字命名。

  2. 生物特征
    穿山甲以长舌捕食蚂蚁、白蚁为生,四肢粗短,擅长挖掘洞穴,遇险时蜷缩成球状以鳞片自卫。其鳞片在传统中医中被认为有药用价值,但现代已禁止相关贸易以保护濒危物种。

  3. 文化意义
    古代文献中常提及“鯪鯉”,如《本草纲目》记载其习性及药用功能。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现所有穿山甲种类均被列为保护动物。

补充说明:尽管名称含“鱼”部,穿山甲实为陆栖哺乳动物,属于鳞甲目,与食蚁兽亲缘较近。

别人正在浏览...

安否奥勃洛摩夫败绩白面虎饱禄擦身菗蒢刺语单元大腿地産牴牾短道儿法不阿贵跗萼改年概数干办灌溉鹤鸣九皋花期戽篼贿政婚嫁贾用解呈鸡栖凤巢九迁口齿生香令绩路边觅死牧所鸟迹文扑咚咚倩俊签押浅职遶梁声人声鼎沸人造丝入木讪短扇庖生禄诗柄十相具足收方谈容娘誊录体佞抟人图财害命頽弛忘魂窝铺诬构小敛消缩吸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