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于本业。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是以行者劝务,而止者安业。”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徵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清史稿·阿哈出传》:“敕分领所属,守法安业,毋事争鬭。”
安业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安居乐业,即生活安定,专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或产业。该词蕴含了社会稳定、民生富足的理想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古籍用例及现代延伸三方面详解:
安居乐业
指人民安定地生活,稳定地从事职业或经营产业。“安”强调安定无扰,“业”指职业、生计或产业。整体描述社会太平、百姓各得其所的状态。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3卷第1123页。
产业安定,无迁徙之忧
侧重指产业稳固,无需因战乱、赋役等被迫流离,可长期经营生计。
来源参考: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第1016页。
汉代经济政策中的“安业”
西汉桓宽《盐铁论》多次提及“安业”作为治国目标:
“百姓安业,无饥寒之忧”(《盐铁论·力耕》)
此句强调通过发展农业使民众生活稳定,免除生存忧虑。
来源参考: 桓宽《盐铁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7页。
唐代户籍制度关联
《唐律疏议》规定户籍登记需确保“人安其业”,即通过制度保障百姓稳定从业,避免流散。
来源参考: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21页。
乡村振兴政策语境
当代官方文件常以“安居乐业”描述农村发展目标,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调“让农民安居乐业”。
来源参考: 国家发改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章第一节。
成语化表达
现代汉语中,“安业”单独使用较少,多以“安居乐业”这一成语出现,强调社会和谐与民生保障。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页。
“安业”作为历史词汇,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稳定与民生富足的追求。其释义根植于古代经济政策与法律文献,现代则融入“安居乐业”的成语体系,持续体现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
“安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安于本业,指个人或群体在职业或事业上保持稳定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书》《元史》等文献。
并轨拨万论千餔馈侧塞骋强晨乌川薮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粗粝寸头弟窑二二虎虎风吹草动抚理附学疙疸工雀钩藤撼膝黑活皇鉴火谷火险椒子荆浩精精锦素九畡就书酷待啦呱烙饼两楹梦论驳密书闹耳朵頩顔迁任樵妇巧卫青草山求亲靠友人口构成三角山邑生人气棯丽摄盛时用束如牛腰丝絃颂钟谈功填凑铤而走险剔透头管亡赖无奈我何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