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来踪去跡 ”。
“来踪去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基本释义
指人的来去行踪,即某人的行动轨迹或活动踪迹。该词与“来踪去迹”同义,均强调对行踪的记录或描述。
出处与示例
源自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笔,把我的来踪去路,实打实有一句说一句,给我说这么一篇。”。小说中用于请求他人如实记录自己的行踪。
用法特点
同义词扩展
可替换为“来踪去迹”“行踪轨迹”等类似表达,均侧重对行踪的追溯。
提示:该成语属于较生僻的书面语,日常交流中更常用“行踪”“动向”等简明词汇替代。如需引用古籍例句,可参考《儿女英雄传》原文。
《来踪去路》这个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的行踪和去向。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动态变化和所经历的轨迹。
《来踪去路》由两个部首组成:来(从“米”字旁)和路(从“足”字旁)。其中,“来”部的笔画数为5,而“路”部的笔画数为13。
《来踪去路》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文公四年》一书中,原本形容人的行踪和去向多变。后来逐渐演化为用来描述人生旅程的起伏变化以及人的命运的转折。
《来踪去路》的繁体写法为《來蹤去路》,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來從鷿路》的写法。
在徐志摩的诗中,他写道:“岁月是一条来踪去路,我们是行走在其上的行人。”
来者不拒、踪迹、去路、踪影不散、行踪
脚印、行迹、行踪
定局、定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