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练士卒。 宋 张载 《庆州大顺城记》:“讲謨于朝,讲士于野,鍖刑斧诛,选付能者。”
"讲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解读。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释义如下:
讲士(jiǎng shì)指谋议之士或善于谋划、谏议的贤士。其中“讲”通“构”,意为谋划、商议;“士”指有才能、德行的人。该词强调通过智慧参与国事决策的群体。
谋议国事者
指为君主出谋划策、参与政事商议的智谋之士。如《战国策·齐策一》载:“今秦欲攻梁绛、安邑……天下之讲士,皆欲离秦而合于齐。”此处“讲士”即指为各国谋划的策士群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卷,第11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86页。
谏议之臣
引申指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如《管子·形势解》云:“讲士为可语者,不妄告也。”强调此类贤士以理性建言辅佐君主。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3册,第228页;《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4210页。
学术论辩之士(引申义)
在部分语境中可指代善辩明理的学者。如《论衡·答佞》言:“人主好辩,佞人讲士以巧辞惑之。”此处侧重其辩才与学识。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第128页。
“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讲士以利害之。”(指谋士分析军事策略)
“进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讲士之谓也。”(强调谏臣的谦逊与原则性)
“讲”本义为“和解”(《说文解字》:“讲,和解也”),后引申为“论议”“谋划”。在“讲士”中取其引申义,与“构”“媾”通假,体现古代政治语境中对智慧协商的重视。
参考资料:
“讲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文献或使用场景区分:
百粤榜上无名嬖僮簿籍长旓钞逻程序计数器楚艳打光棍淡客倒箱会发彩芳姿焚林分证构天搆隙匮椟归畝古学画格浑乱胡元金珠玛米基色激湍酒影九枝灯捃诬落炕腊破量才而为恋主鹂鷬淩逼铃柝路霸啰里啰唆门生故旧庙祠冥财鸣鸱男女老小排头兵片时平江起义平巾浅陋奇诧七始仁鄙三釜养霜露之感添仓天理良心五裁乌溜溜寤辟香风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