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耐水旱的下等薄土。《管子·地员》:“五殖之次曰五觳。五觳之状,娄娄然,不忍水旱。” 尹知章 注:“觳,薄。娄娄,疏也。”参见“ 五粟 ”。
“五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土地分类相关。以下是综合文献资料的详细解释:
五觳指不耐水旱的下等薄土,属于古代土地质量分类中的低等级土壤类型。这一概念出自《管子·地员》,原文描述其形态为“娄娄然”(疏松不密实),且难以抵御水旱灾害。
《管子·地员》记载:“五殖之次曰五觳。五觳之状,娄娄然,不忍水旱。”尹知章注:“觳,薄也。娄娄,疏也。”
说明“五觳”在土地等级排序中位于“五殖”之后,属于贫瘠土壤。
字义延伸:
“觳”字本义有瘠薄之意(读què时),后引申为俭薄、贫乏。在《周礼》中,“觳”曾通假为量器“斛”,但此处取土地贫瘠的义项。
该词属于专业古籍术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如需深入理解,建议结合《管子》原文及历代注疏进行考证。
《五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指的是害怕、恐慌、惶恐的意思。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列子·汤问篇》,其中有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一个叫觳鱼的鱼类,它总是惊恐不安,提心吊胆,成为文人所喻指类,后来演变成“五觳”这个词。
根据古汉字的构造,我们可以拆分《五觳》这个词的部首和笔画。其中,“五”字的部首为“一”,笔画为“四”;“觳”字的部首为“角”,笔画为“八”。拆分后的部首和笔画构成了这个词的字形。
《五觳》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五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而《五觳》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伍擴」,依然保留了词义上的意思。
1. 他听到了奇怪的声音,顿时五觳起来。
2. 当他看到老虎突然出现,他感到五觳不已。
组词:五蹲(形容害怕、惧怕的状态)
近义词:惊惧、惊恐
反义词:安心、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