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狂妄狡诈。《汉书·王莽传中》:“今狂狡之虏或妄自称亡汉将军,或称 成帝 子 子舆 ,至犯夷灭,连未止者,此圣恩不蚤絶其萌牙故也。” 晋 郭璞 《省刑疏》:“不然恐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蠢戾之妖。”《北史·郭祚传》:“ 萧衍 狂狡,擅断川瀆,役苦人劳,危亡已兆。”
(2).指狂妄狡诈之徒。 汉 桓宽 《盐铁论·大论》:“伤毁圣人者,狂狡也。”
(3).指叛乱者。《汉书·诸侯王表序》:“亡狂狡之忧,卒折诸 吕 之难, 成太宗 之业者,亦赖之於诸侯也。”《新唐书·魏元忠传》:“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 金 元好问 《秦王擒窦建德降王世充露布》:“南征北怨而俱荷来苏,西被东渐而无思不服,独兹狂狡,犹尔跳梁。” 章炳麟 《安君颂》:“狂狡颠覂,应时就戮。”
“狂狡”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词义演变角度进行解析:
本义指狗发疯(《说文解字·犬部》:“狂,狾犬也”),引申为人精神失常、行为放纵,如《韩非子·解老》云:“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原指少壮之犬(《说文解字·犬部》:“狡,少狗也”),后衍生为诡诈、狡猾,如《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
二字结合后,形容人狂妄而奸诈,强调兼具嚣张气焰与阴险心计的双重特质,属贬义词。
《左传》人物命名佐证词义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名“狂狡”,其人因战场中迂腐救敌反被俘(《左传·宣公二年》),其名暗含“狂妄不明时势”的贬义,印证该词在先秦已用于指代性格缺陷。
文献依据:
《左传·宣公二年》载:“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
(白话:狂狡迎战郑军,郑兵跌入井中。他倒持戟柄拉出敌人,反被对方俘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春秋左传注》
古代注疏的释义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狂”时提及:“人之狂妄者多兼狡诈”,直接点明二字的关联性。
文献依据: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狂……又人之病狂者,其言诞,其行狡。”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通训定声》影印本
唐宋后渐用于批判暴虐统治者,如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评秦始皇:“狂狡之君,恃智力以愚黔首。”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罕用,但仍见于历史著作与文学评论,如章太炎《訄书》斥专制:“狂狡之政,以民为刍狗。”保留古义批判性。
词典名称 | 释义要点 | 示例引用 |
---|---|---|
《汉语大词典》 | 狂妄狡诈;亦指狂妄狡诈之人 | “狂狡之敌,不足为虑。” |
《辞源》(修订本) | 狂妄狡猾,多指奸恶之徒 | “诛锄狂狡,以靖国家。” |
《古代汉语词典》 | 狂妄而狡诈 | “狂狡之徒,不可信也。” |
“狂狡”作为承载传统文化批判意识的复合词,其语义核心始终锚定于“狂妄”与“狡诈”的共生关系。从春秋人名到后世政论,该词持续映射对人性阴暗面的认知,虽现代使用频率降低,但在解读古籍、研究历史文化时仍具重要语义价值。
“狂狡”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
半宿本能辩言比儗餔食参变厂畈车葥惩羹吹齑辍弃翠围珠绕黛壤大小阮地皮断坏放率奉辞风疙瘩封堠符号逻辑付款海棠梨罕发寒涩毫铢很刻薨奄化鱼沪江扈解角触交婚荠菜钧弦款别拉下脸良造凌物脔肉末眷内照盘木朽株棚民平议千叮咛万嘱咐的解释锵涌染工弱主删次駪駪绅士派头,绅士气,绅士风度十八狱殊才疏缓私学馆桃花面天演投棰显异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