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隋 智顗 《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餘涅槃。”亦作“ 灰身泯智 ”。 明 智旭 《教观纲宗》:“若灰身泯智,名无餘涅盘。”
灰身灭智是佛教术语,指小乘修行者断除烦恼后,肉身寂灭、心识止息,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该词由“灰身”与“灭智”两部分构成:
在佛教体系中,此状态是小乘阿罗汉修行的终极目标,即通过灭尽五蕴(色、受、想、行、识)实现完全解脱,与菩萨道追求度化众生的路径不同。其思想根源见于《阿含经》,如:“烦恼尽,名无余涅槃界,灰身灭智,捐形绝虑。”
学术依据:
来源说明:
“灰身灭智”是佛教术语,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达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的境界。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该词由“灰身”(焚烧肉身)和“灭智”(灭绝心智)两部分组成,表示彻底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无余涅槃的状态。其核心是断除所有烦恼与执著,使身心不再受业力束缚。
佛教经典出处
最早见于隋代高僧智顗的《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明代智旭在《教观纲宗》中亦沿用此说,并写作“灰身泯智”,为同义词。
小乘佛教的实践意义
在小乘教义中,修行者通过断尽三界烦恼,结束“分段生死”(轮回中的生死),最终以焚烧肉身、灭除心智的方式证入无余涅槃,彻底脱离因果循环。这与大乘佛教强调的“留惑润生”(为度众生不入涅槃)形成对比。
相关延伸解释
近义表达
该词亦作“灰身泯智”“焚身灰智”,多见于不同经论注疏中,如《肇论》《金刚仙论》等。
提示:若需了解大乘与小乘涅槃观的差异,可进一步查阅相关佛教哲学文献。
宝珠山茶船只搐口儿春阳翠钿当政倒彩锋犯冈脊贡官酣叫焊铁荷花亨生车后襟荒醉哗诛汇款火眸惑众尖巧交锋齎敕箕拘卷绶连不连连称寥旷猫睛石美如冠玉明通冥微涅文佩玦乾轴琼液日久天长软语阮宅三五上下同心胜境神堂涉月石履殊量书诺四户听断偷忍忒修斯土炕屯宿完羝往代雯华抆拭武骑诬讼相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