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捞凌 ”。亦作“ 捞铃 ”。颤抖貌。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四折:“住者!两隻手捞菱般相似。” 朱居易 《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因为菱上有稜,捞时刺手,引申为发抖、抖战的意思。”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恰便似醉汉当街上睡,死狗儿般门外停。我背则背,手似捞铃。”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三折:“眼张狂手似捞凌,行不动一丝无力。”
“捞菱”是一个汉语词汇,在古汉语和方言中有多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颤抖貌(主流解释)
指因寒冷、恐惧或虚弱导致的手部颤抖状态,常见于元杂剧等古典文学作品。例如《王粲登楼》中“两只手捞菱般相似”,描述人物因情绪激动或身体不适而手抖。
引申来源
该词源于采菱角时的动作:因菱角尖锐易刺手,捞取时需小心翼翼,故引申为“颤抖”的生动比喻。
若在文学作品中遇到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生理性颤抖”还是“动作谨慎”的隐喻,同时注意方言差异(如部分北方方言可能保留此用法)。
建议参考权威古籍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或《元曲选》注本获取更详细例证。
《捞菱》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捞取菱角。
《捞菱》的部首是扌(手部),共15个笔画。
《捞菱》一词最早出现在《水浒传》第五十一回,用以形容宋江乘船到湖上捞取菱角的情景。后来成为了一个固定词语。
《捞菱》的繁体字为「撈菱」。
在古代,「捞菱」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记载,有些古籍中将「捞」写作「撈」,有些将「菱」写成「塞」。
1. 他每年都到河边捞菱叶。
2. 她用网来捞菱角。
1. 捞鱼
2. 捞蟹
3. 捞取
4. 捞钱
1. 捞取:取得
2. 捞鱼:钓鱼
3. 捞蟹:钓蟹
1. 放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