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奏的意思、闻奏的详细解释
闻奏的解释
犹奏闻。《晋书·汝南王亮传》:“有不导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旧唐书·文宗纪上》:“敕诸道节度观察使去任日,宜具交割状,仍限新使到任一月分析闻奏,以凭殿最。”《元典章·兵部三·使臣》:“似这般犯著底人每,体察出来呵,重底闻奏了,要罪过轻底,俺每就断呵!”
词语分解
- 闻的解释 闻 (聞) é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 奏的解释 奏 ò 作乐(?),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奏。奏国歌。奏鸣曲。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 呈现,取得:奏效。奏功。奏捷(取得胜利)。大奏奇功。 笔画数
专业解析
闻奏
释义:古代汉语复合词,由“闻”(听闻)与“奏”(上呈)组合而成,特指向君主或朝廷上报信息的行为,常见于官方文书与史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为两类:
一、字义分解
-
闻(wén)
- 本义为“听到”,引申为“使上级知晓”。《说文解字》释:“闻,知声也。”
- 在行政语境中,强调信息的上达,如《周礼》注:“闻,达也。”
-
奏(zòu)
- 指臣子向君主进言或呈报文书。《说文解字》:“奏,进也。”
- 含正式、庄重的官方程序,如《汉书》载:“群臣奏事不宜径达,须经尚书。”
二、语境释义
-
臣子行为:上报君主
- 指官员通过文书或面陈向帝王禀报事务,多涉及政令、军情、灾异等。
- 例:《宋史·职官志》:“凡四方奏疏,由通进司闻奏。”
-
君主行为:听取奏报
- 被动用法,指帝王接受并处理臣子所呈信息。
- 例:《资治通鉴》唐纪:“事无大小,皆令闻奏。”
三、古籍用例
-
行政程序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请立诸子为王以镇之。’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注:此过程隐含“群臣闻奏—君主裁决”的流程。
-
紧急军情
《旧唐书·黄巢传》:“巢陷东都,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谒,坊市晏然。巢入城,劳问而已,闾里宴然。允章旋以闻奏。”
四、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释义:“臣下向帝王进言、上书;亦指帝王听取奏报。”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 《古代汉语词典》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注:本文释义综合古代字书、史籍及权威辞书,未引用网络来源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闻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wén zòu,意为“奏闻”,指臣子向皇帝禀报事务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或历史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核心:指通过正式渠道向皇帝呈报事务,强调“上达天听”的官方性质。
- 例如:《晋书》记载“大者随事闻奏”,即重要事务需及时禀奏皇帝。
- 词源:由“闻”(听闻)与“奏”(禀告)组合而成,体现“听闻后上奏”或“使皇帝听闻”的双向含义。
历史背景与用法
- 制度背景:宋代推行“风闻奏事”制度,允许谏官根据传闻弹劾官员,无需核实即可上奏,以强化监督。
- 文献实例:
- 《旧唐书》提到官员交接时需“分析闻奏”,即详细禀报以便考核。
- 古诗“金殿惟闻奏舜弦”借“闻奏”形容宫廷礼仪的庄重。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 近义词:禀奏、上奏、奏报。
- 反义词:隐匿、瞒报。
- 关联制度:奏折、题本(明清时期正式文书形式)。
权威性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晋书》《旧唐书》等权威文献(来自、3、4)及历史制度分析。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元典章》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哀恤百舌白兽闼避寝损膳脖儿拐不如敕法楚明光待承惦记电驱对比联想方整缝绽浮借拊视富豫沟境过身还棹红弦剿擒旌命寖疎进退损益锦綉金字塔九隅老总酹奠联臂纶竿緑珠楼茂学木碗挠格逆产磐跱配所朋簪凭几之诏疋鸟敲朴期尅七槃绮肴日煖风恬蝚蠕圣度水芸朔裔树人速食面添祸蹄噭停火望峯息心卧冰求鲤兀尔祥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