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尅的意思、期尅的详细解释
期尅的解释
犹克期。严格规定期限。 唐 袁皓 《寄岳阳严使君》诗:“万恨只凭期尅手,寸心唯繫别离肠。” 唐 曹唐 《和周侍御买剑》:“见説夜深星斗畔,等閒期尅 月支 头。”
词语分解
- 期的解释 期 ī 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定期。限期。期限。学期。 量词,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敛无期求索无度”。 必,决定:“期死,非勇也”。 〔
- 尅的解释 尅 ē 同“剋”。 尅 è 同“克”。 笔画数:; 部首:寸;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期尅"(读音:qī k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是指故意刁难、拖延或设置障碍以达到某种目的,尤其指在期限上做文章以逼迫或为难他人。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期:指约定的时间、期限。
- 尅(也写作“剋”):有“严格限定”、“刻薄”、“刁难”、“战胜”、“伤害”等义项。在此词中,取其“严格限定”、“刁难”、“刻薄”之意。
- 合成义:合起来,“期尅”意指利用期限进行刁难、逼迫或刻薄对待。指在时间上设置苛刻条件,故意拖延、为难对方,使其陷入困境或迫使其就范。
-
具体内涵与用法:
- 故意拖延:指本可以按时完成或处理的事情,故意拖延至期限临界点,以此给对方施加压力。
- 设置苛刻期限:指提出不合理或难以完成的短期限要求,以此为难对方。
- 利用期限逼迫:利用对方受时间限制的弱点,进行要挟、勒索或迫使对方接受不利条件。
- 刻薄对待:在履行期限相关的责任或义务时,采取刻薄、不近人情的方式对待他人。
- 历史语境:该词在古代文献(如法律文书、公案小说、笔记)中,常用来描述官吏、胥吏或有权势者利用职权,在公务处理、案件审理、赋税征收等方面故意拖延、刁难百姓,以索取贿赂或达到其他不正当目的的行为。例如,在宋代司法语境中,“期尅”常指胥吏故意拖延诉讼进程以勒索当事人。
-
词源与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该权威大型汉语辞书收录了“期尅”词条,释义为“犹克期。严格规定期限。” 并引申指“犹尅扣”。此解释点明了其核心在于“严格限定期限”及由此产生的负面行为(克扣、刁难)。《汉语大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和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 《辞源》(修订本):作为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的大型辞书,《辞源》对“期尅”的解释更侧重其历史用法,释义为“犹克期。规定期限。” 并指出其常用于指“旧时吏胥对诉讼当事人勒索财物,故意拖延”。此解释明确了其历史背景和特定含义。《辞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研究古代汉语和传统文化的经典工具书。
-
“尅”字的说明:
- “尅”是“克”的异体字之一,在“期尅”一词中,其含义更侧重于“克”字“严格限定”、“战胜”、“伤害”的义项(如“克期”、“克扣”、“克敌”),而非“能够”的意思。在古籍中,“期尅”也常写作“期克”。
“期尅”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语词,意指利用期限、时间进行刁难、拖延、逼迫或刻薄对待他人,尤其指旧时官吏胥吏借公务之便勒索百姓的行为。其核心在于“利用时间限制施加压力或伤害”。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期尅”一词,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需要区分:
-
可能为错别字或生僻词:
- “尅”是“克”的异体字,现代汉语中多用“克”,如“克期”(限定日期)、“克扣”(苛刻剥削)。若用户想表达“克期完成”中的“克期”(严格限定时间),需注意用字规范。
- 若为“期克”,则《晋书·陆云传》中有“初,云尝行,逗宿故人家……百姓追思,遂名‘期克坂’”的记载,指“严苛要求”或“期限逼迫”之意。
-
方言或特殊用法:
- 部分地区方言中,“尅”(kēi)可表示“责骂、训斥”,但“期尅”组合未见明确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用户:
- 检查是否为“克期”“刻期”(均指限定时间)的笔误;
- 若为特定领域术语(如宗教、民俗),请补充上下文;
- 若涉及方言,请说明使用地区或场景。
(注:因未找到直接匹配的文献资料,以上为基于汉字演变和相似词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宾服嗷嗷布袋和尚不坏身厂史尘幻伧攘垂头拓翼辍耕大包大芒骆氮循环蝶魄地平天成第七个十字架第行断词断七蠹耗都市二稺发昏反朴还淳废身份地抚掇高下在口供佛花怪里怪气涵溶花曲混践活租驾薨交际金池精魅景夜巾几集愆簿克剪口澳羸蹇莲房朴渥栖偃柔豪入寝扇板霜树属耳目私茶四处腾茂通辨乡霸羡余鲜晫暇豫心长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