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章与德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始 潮 人未知学,公命进士 赵德 为之师,自是 潮 之士,皆篤於文行。” 明 刘基 《深居精舍记》:“上人名 允若 ,字 季衡 ,以文行闻於时贤。” 清 刘大櫆 《郑氏节母传》:“督学使者及郡守多重其文行。”
(2).谓仅有虚文下达。《宋书·武帝纪下》:“杖罚虽有旧科……若皆有其实,则体所不堪,文行而已,又非设罚之意。”
“文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文章与德行
指文学修养与道德品行并重,源自儒家经典。
虚文下达而无实效
指仅有形式化的文书传达,缺乏实际执行。
“文行”既可褒扬学识与德行的统一,亦可贬指空有文书而无行动。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
《文行》是一个汉字词组,意指文字和行为,既可以指书面表达的文字,也可以指人的行为。在一般的语境中,它常用来形容文雅的言行举止。
《文行》的部首是文字的“文”,共有8个笔画。
《文行》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文”字来源于甲骨文的象形字,原本形象地描述了一种装饰品。而“行”字则来源于小篆,表示行走的脚步。两者组合后,意为用文字表达或展示行为。
《文行》的繁体字为「文行」,字形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区别。《文行》的古代写法为「文萕」。
1. 他的文行举止深得大家喜爱。
2. 日常的文行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1. 文字:指书面表达的符号系统。
2. 行为:指人类的行动或举止。
3. 文雅:形容言行举止优美、不粗俗。
4. 行踪:指人或事物的活动路径。
5. 文化: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艺术、科学、民俗等方面的总称。
1. 文雅:指言行举止高尚、不粗俗。
2. 文敏:指文辞敏捷、机智。
3. 文质:指言谈举止的修养、优雅。
1. 淫秽:指下流、不雅的言行。
2. 粗俗:指言行举止庸俗、不雅。
3. 低劣:指品质或表现差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