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威重的意思、威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威重的解释

[august] 威严;庄重

详细解释

(1).威严庄重。《后汉书·李恂传》:“﹝ 李恂 ﹞迁 张掖 太守,有威重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王公贵人,辱詈其僕从,在僕从未必辱,而自己反损威重矣。” 姚雪垠 《燕辽纪事》:“这使他不能不放下总督大臣的威重气派,尽力做到平易近人。”

(2).威权;威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吴起 为 楚悼王 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则礼物异数。” 宋 司马光 《乞不拣退军置淮南札子》:“朝廷欲姑务省事,復为收还,则顿失威重。”

(3).威严持重的神态、气度。《汉书·王商传》:“﹝ 王商 ﹞为人多质有威重,长八尺餘,身体鸿大,容貌甚过絶人。”《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鬚长四尺,甚有威重。”

(4).指威严持重的人。《魏书·袁翻传》:“是以镇边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实赖温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威重是汉语中表示威严与庄重并存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仪态威严庄重 《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形容人"威严稳重"的仪态风度,常见于描述位高权重者的举止气派。《古代汉语词典》补充说明,这种气质往往通过"端肃的容貌、沉稳的声调、得体的仪节"共同体现,如《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汉明帝马皇后"威重不泄"的仪态备受朝臣敬服。

二、权势震慑力量 在政治语境中,该词特指统治权威产生的震慑力。《资治通鉴》注疏里强调"威重而令行"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威重"的用法即属此类。现代《政治学术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通过合法权力产生的强制性影响力"。

三、物理厚重质感 《说文解字注》揭示该词本义源于"山岳巍峨之象",清代段玉裁注解时强调"威从戌,重从东,皆有厚实之意"。这种原始意象在《文心雕龙》"辞威而不猛,义重而不滞"的文学评论中得到延伸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威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古籍及权威词典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威严庄重
    指人的仪态或气质具有令人敬畏的严肃感。如《后汉书·李恂传》提到李恂任太守时“有威重名”,即形容其庄重威严的形象。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也提到,辱骂仆从会“反损威重”,强调威严需与庄重并存。

  2. 威权与威势
    表示权力或地位的震慑力。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吴起通过立法削弱大臣的“威重”,此处指权势的压制。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亦提到“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说明外在象征对权威的重要性。

  3. 威严持重的气度
    特指神态或举止的稳重感。《汉书·王商传》描述王商“为人多质有威重”,《三国志·崔琰传》称其“甚有威重”,均强调外貌与气质的结合。


二、古籍例句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领导者、长辈或权威人物的气质,如“威重之名”“威重气派”()。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强调仪态或场合的正式性,例如“会议氛围威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史记》等文献,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慈板上钉钉冰兔嶒崭超奬车甲穿筑错龟殿舍锷锷讹衰翻梢凤尾鱼富士纸刚鸷刚直不阿供稿还绕横翥何已花门柳户化子驾曹讲课緘书佳实静波荆楛金简阬衡快然劳军老莱冷餐两参林籁泉韵慢黩慢愚没来历配调漂轻圊溷崎崄全息榷赋曲护三不孝涩剂尚小云奢放司正琐渎抬头纹窴窴体元居正讬公行私拖堂五纯先河后海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