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厕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 裴松之 注引《袁子》:“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濊气。” 明 刘基 《杭州实庵和尚福严寺记》:“丙戌作新山门、廊廡、鐘楼、轩厅、丈室、塔院、期堂以及庖湢、圊溷,无不俱备。”
“圊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qīng hùn,主要用于指代厕所。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文献例证
该词常见于古代典籍: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文言文或特定历史文献研究。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厕所”“茅厕”等更通俗的词汇。
总结来说,“圊溷”是古代对厕所的雅称,兼具实用与文言色彩,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圊溷》是一个形容词,意指臭气腾腾、肮脏不堪的样子。
《圊溷》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囗”和“氵”,共五个笔画。
《圊溷》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肮脏臭气熏天的场景。
《圊溷》的繁体写法为「廾溷」。
在古时候,圊的写法为「廾臼」,而溷的写法为「囱冖水」。
1. 这间废弃的厕所充满了圊溷的味道。
2. 他住在一个圊溷的地方,生活条件很艰苦。
圊所、圊厕、溷浑、溷浊
肮脏、污秽、恶臭
清新、干净、香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