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惕谨慎。《东观汉记·樊準传》:“﹝ 準 ﹞明习 汉 家旧事,周密畏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二表》:“﹝臣﹞虽无功名报国,常以畏慎周身。” 清 龙启瑞 《致曾涤笙侍郎书》:“某此事实出於万不获已,寸心可对天地,质鬼神。若世之所谓谨默畏慎者,难免不以为非,要亦不足听从也。”
“畏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畏慎(拼音:wèi shèn)指戒惕谨慎,即因敬畏或警惕而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词由“畏”(畏惧、敬畏)和“慎”(谨慎)组合而成,强调在心理上有所敬畏,行为上保持审慎。
古籍用例
诗词引用
元代诗词《尾犯》中有:“三耀照、宁曾畏慎,四时长,追欢取东。”,体现对自然或命运的敬畏态度。
“畏慎”强调因内在的敬畏感而外显为谨慎言行,常见于古代文献和伦理教化场景。其核心是通过心理约束实现行为规范,具有道德教化的深层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东观汉记》《颜氏家训》等古籍。
畏慎是一个多音字,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某人或某物心生敬畏和顾忌;二是指行事谨慎小心,举止谦虚谨慎。
畏慎的拆分部首是白(bái)字旁,它由11个笔画组成:横折钩、竖、横、撇、捺、撇、竖、撇、提、捺、撇。
畏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繁体字为畏慎。
在古时候,畏慎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可能把“慎”写作“愼”或者把横折钩写成横、竖、横、撇。
1. 他对老师很畏慎,从不敢有一点怠慢。
2. 在面对困难时,他总是非常畏慎地做出决策。
畏惧、敬畏、谨慎、小心、小心翼翼
恐惧、顾虑、警惕、谨慎
轻率、大意、放肆、大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