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慎的意思、畏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慎的解释

戒惕谨慎。《东观汉记·樊準传》:“﹝ 準 ﹞明习 汉 家旧事,周密畏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二表》:“﹝臣﹞虽无功名报国,常以畏慎周身。” 清 龙启瑞 《致曾涤笙侍郎书》:“某此事实出於万不获已,寸心可对天地,质鬼神。若世之所谓谨默畏慎者,难免不以为非,要亦不足听从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慎

“畏慎”是由“畏”与“慎”复合而成的文言词汇,本义指因敬畏而保持谨慎的态度,强调内心对规则、权威或后果的戒惧与行为上的审慎克制。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与核心语义

  1. “畏”:本义为恐惧、敬服。《说文解字》释:“畏,恶也”,引申为对崇高事物或潜在风险的敬畏,如《诗经·小雅》中“畏天之威”。
  2. “慎”:意为小心、周密。《尔雅·释诂》注:“慎,谨也”,强调言行需克制自持,如《尚书·周书》载“慎乃有位”。
  3. 复合义:二字结合后,“畏慎”指因心存敬畏而行事慎重,避免逾越本分或招致祸患,如《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言:“畏慎小心,动有节度。”

二、引申与语境用法

  1. 道德自律:

    指在道德规范前保持警醒,如《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中“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延伸,体现对伦理准则的恪守。

  2. 政治语境:

    多用于描述臣子对君权的敬畏与自省,如《汉书·匡衡传》载:“畏慎恐惧,不敢骄怠。”

  3. 处世态度:

    强调谦退避祸的生存智慧,如《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谨慎精神。


三、古籍用例佐证

  1. 《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具象场景喻指“畏慎”心态。

  2. 《尚书·说命》: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强调预判风险与谨慎准备。

  3. 《后汉书·皇后纪》:

    “贵人畏慎,深自降挹”——描述后妃因敬畏而谦抑自持。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畏慎”词条释义。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页1024。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畏”“慎”字源分析。
  4.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尚书》《诗经》原文及注疏。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畏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畏慎(拼音:wèi shèn)指戒惕谨慎,即因敬畏或警惕而保持谨慎的态度。该词由“畏”(畏惧、敬畏)和“慎”(谨慎)组合而成,强调在心理上有所敬畏,行为上保持审慎。


二、出处与例句

  1. 古籍用例

    • 《东观汉记·樊準传》提到:“﹝ 準 ﹞明习汉家旧事,周密畏慎。”
    •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中写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 宋代王禹偁在《求致仕第二表》中自述:“虽无功名报国,常以畏慎周身。”
  2. 诗词引用
    元代诗词《尾犯》中有:“三耀照、宁曾畏慎,四时长,追欢取东。”,体现对自然或命运的敬畏态度。


三、近义词与用法


四、总结

“畏慎”强调因内在的敬畏感而外显为谨慎言行,常见于古代文献和伦理教化场景。其核心是通过心理约束实现行为规范,具有道德教化的深层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东观汉记》《颜氏家训》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爱人杯蛇鬼车避第别类分门不寒而栗卜宇采问参天贰地出胸翠瓜盗用點册斗气凡夫肉眼反剪高级语言孤独园古诗十九首觚坛翰藻河润换心隳官护疾怙恃浃旦绛膜嘉夷进辞金辂津腻击虚铿金霏玉匡庐立格莫此为甚墨斗鱼抹零南方牌头偏滥谯谯清油楸檟柔情侠骨纱绢十位诗源水功德局水溜溜术精述脩素雪頽风外宅望屋而食祥禾小食谐讔信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