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谐辞隐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説。”
“谐讔”是一个古典文学术语,指诙谐的隐语或谜语,常见于古代文论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构词拆分
合义
“谐讔”即诙谐的隐语,兼具幽默性与隐含意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指出其特点:“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强调其文学价值虽非正统,却独具趣味性()。
刘勰认为“谐讔”虽属“小道”,但具有“振危释惫”的作用,可调节严肃文风()。其形式对后世寓言、俳谐文学影响深远。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文心雕龙》原文或汉典网()。
谐讔(xié lì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言辞、诗文等的调笑、作戏」。
谐讔的拆分部首为言字旁,总共有12个笔画。
谐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卫风·无衣》,其中有一句诗「谐言笑之」,意为「和谐的言辞和笑声」。后来演变为现代汉字词语谐讔。
谐讔的繁体写法为「諧讔」。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没有特定的记录显示谐讔的古时写法。
1. 他以谐讔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 这个小品以谐讔的手法让观众大笑不止。
谐讔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词,如谐讔家、谐讔作品。
谐讔的近义词包括讽谏、幽默、滑稽。
谐讔的反义词可以是严肃、沉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