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bezzle;usurp] 挪用(如交某人保管的财物)
盗用一笔信托基金
亦作“盗用”。非法使用;窃取而使用。《汉武故事》:“ 始元 二年,吏告民盗用乘舆御物。”《晋书·陶侃传》:“ 杜弢 为 益州 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新唐书·柳公权传》:“凡公卿以书貺遗,盖银万,而主藏奴或盗用。”《元史·刑法志四》:“诸掾属輒造省官押字,盗用省印,卖放官职者,虽会赦,流远。”《书林》1982年第3期:“当时社会上有些书商,为了牟利,盗用 张恨水 的名义,出版不少伪作。”
"盗用"是现代汉语中具有明确法律与道德属性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财物或智力成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该词包含三层语义特征:
行为性质
特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并利用他人物品、资金、身份信息等有形或无形财产。例如擅自挪用企业资金、冒用他人证件等行为,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4条对"盗窃行为"的构成要件描述。
客体范畴
既包含实物财产,也涵盖知识成果。国家版权局《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明确指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传播其作品即构成盗用,此类行为可依据该法第47条追责。
主观要件
强调行为人的故意性,与《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相呼应。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023年发布的侵权案件报告显示,92%的盗用案件存在明显主观恶意。
从构词法分析,"盗"(非法获取)+ "用"(实际使用)的动补结构,完整呈现了违法行为的实施过程。该词源可追溯至《唐律疏议》"盗诈取财物"条目,历经语义演变形成现代法律术语体系中的规范表述。
“盗用”是一个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常用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未经授权或非法使用他人或公共的财物、名义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法律条款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刑法》相关内容或权威法律释义。
暗藏杀机摆挣编目并船舛剥词忏祠馆赐假鹾筴导诱大桥德元跕立对光分北钢浇铁铸赶集官赋鼓义曷鼻衡权淮圻哗衆火牛阵嘉币谏曹戋戋琐琐静扫廐人九霞丹绝缘体阃业唠唠连附廉隅离旗柳陌花街乱放麻肺汤谋划脑颏鳑鲏僻恣呛咕啓发式屈戌儿赏爱声誉大振师言诵肄天生通综土坝王甸围地文化人五态象筹芗萁新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