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棱角的祭坛。《宋史·乐志十六》:“思报貺,明詔祠官,练时蒐旷典,紫畤觚坛。” 元 袁桷 《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6*宫》:“蜕骨棱棱似鹤轻,觚坛危处玉为成。”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觚坛汉语 快速查询。
关于“觚坛”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gū tán,由“觚”(左右结构)和“坛”(左右结构)组成。其中,“觚”是古代一种有棱角的青铜酒器,“坛”指祭祀用的土筑高台。
本义
指有棱角的祭坛,常用于描述古代祭祀场所的特殊形制。其棱角可能与“觚”的器物特征相关,体现礼制中的庄严感。
文献引证
文学与历史意义
该词多见于古籍,反映古代祭祀文化中对器物形制和礼仪规范的重视,属于较冷僻的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
需注意,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文和工具书释义,但因现存文献记载有限,部分细节可能存在争议。
《觚坛》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青铜器皿。
《觚坛》的拆分部首是“角”和“土”,其中“角”是主要部首,而“土”则是次要部首。它共有12个笔画。
《觚坛》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源自《尚书·大禹谟》:“飨,于觚。皆大而肆,美生而成,常用不废。”其中“觚”指的就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器皿。
在古代,觚坛是一种用于举行祭祀的青铜酒器,形状类似于现代的坛。觚坛制作精美,用于祭祀场合,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存在。
《觚坛》的繁体写法为「觚壇」。
在古代,觚坛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金文和隶书的记载,觚坛的写法可能为「角壇」或「角罈」。这些写法在形状和结构上都能反映出觚坛的特征。
他们在祭祀仪式上使用了一座古老的觚坛。
觚坛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组,如「古觚坛」、「金制觚坛」。
与觚坛意义相近的词语有「天坛」和「祭坛」。
与觚坛意义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对立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