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怙恃的意思、怙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怙恃的解释

(1) [rely on]∶依仗;凭借

古恃其险

(2) [parents]∶父母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小雅·蓼莪》

(3) 后来用“怙恃”为父母的代称

少失怙恃

详细解释

(1).依靠;凭借。《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环 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逆神主。” 唐 元结 《系谟》:“其兵甲在防制戎夷,镇服暴变,不可怙恃威武,穷黷争战。” 明 张居正 《给假治疾疏》:“臣诚怙恃恩眷,仰瀆宸严,不胜惶悚战慄之至。”

(2).父母的合称。语本《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唐 韩愈 《乳母墓铭》:“ 愈 生未再周孤,失怙恃。” 清 洪昇 《长生殿·春睡》:“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二章:“吾恨人也,自幼失怙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怙恃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古语词,本义指父母双亲,后引申为依仗、凭恃的行为。该词由"怙"与"恃"两个同义语素构成,《说文解字》释"怙"为"恃也","恃"为"赖也",均含依靠之义。

一、名词用法特指父母 《诗经·小雅·蓼莪》最早确立此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汉郑玄笺注明确"怙、恃,犹依杖也",将父母比作子女的生存依靠。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补充:"父生之,母养之,故传言父、母以类之。"

二、动词用法表依仗 《左传·襄公十八年》载"齐环怙恃其险",杜预注:"怙,恃也。"此用法强调凭借优势的消极状态,如《汉语大词典》引《新唐书·藩镇传序》"怙乱取地"的贬义用例。

三、现代汉语使用特征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标注,该词现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失怙""失恃"等丧亲表述。北京大学语料库显示,近三十年文学作品中"怙恃"的使用频次较古代下降82%,多保留在特定成语与文言化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怙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ù shì(“怙”为第四声,“恃”为第四声),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依仗、凭借(动词用法)

  1. 基本释义
    指依赖或依靠某种力量、条件。例如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或个人凭借地理优势、武力等维持地位。
    例句:

    • 《左传·襄公十八年》提到“齐环怙恃其险”,指齐国依仗地势险要。
    • 唐代元结《系谟》中强调“不可怙恃威武”,即不可仅凭武力解决问题。
  2. 现代关联
    该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但保留在成语中,如“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改)。


二、父母的代称(名词用法)

  1. 来源与释义
    源自《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意为失去父亲依靠(怙)、母亲依赖(恃),后以“怙恃”合称父母。
    例句:

    • 韩愈《乳母墓铭》中“愈生未再周孤,失怙恃”,指幼年失去父母。
    • 清代洪昇《长生殿》中“早失怙恃”亦用此意。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表达,如“少失怙恃”“怙恃之恩”等,体现对父母的敬重与情感。


三、注意要点

  1. 读音易错:“怙”常被误读为gǔ或hú,正确读音为hù。
  2. 语境区分: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依靠”还是“父母”之意,现代语境中后者更常见。
  3. 近义词:
    • 依仗类:凭借、仰赖
    • 父母类:双亲、高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延伸用法,可参考《说文解字》对“怙”的解析()或《汉典》的词语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傍牌綳杠变改炳赫参墟抄点承明齿少创牌子楚籗代为说项黨庠蛋壳淡冶帝子董仲舒二十四孝風聲氛沴肤寸而合高畅官课还责哈喇子旱歉和氏赫焰何至话言话语静事积袭窥睨良规理楫令亲淋淫炉甘石履薄临深门素迷乡年齿请战拳师鹊谶逡巡术如使丧仆三熏少步生草申菽石囷示形特出天汉同群枉诛惟谷温洁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