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ternal government office] 外衙。在牙城(主将住的内衙的卫城)外,所以称外宅
居元济外宅。——《资治通鉴·唐纪》
(1).城外住宅;别宅。《墨子·迎敌祠》:“敌以北方来……将服必墨,其牲以彘,从外宅诸名大祠,灵巫或祷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奇 孝 材能,乃佩之王印,号曰将军,令居外宅,多给金钱,招致宾客。”《新唐书·李愬传》:“黎明,雪止, 愬 入驻 元济 外宅, 蔡 吏惊曰:‘城陷矣!’”
(2).指男子养于别宅而与之同居之妇。《水浒传》第四回:“亏杀了他,就与女儿做媒,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 赵员外 ,养做外宅。”《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杨孔目 入赘在 柳妈妈 家,説:‘我养你母子二人丰衣足食,做箇外宅。’”
“外宅”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城外住宅或别宅
指位于主城或内衙之外的独立居所,常用于军事或官员住所。例如《资治通鉴》记载李愬攻蔡州时“入驻元济外宅”,此处指主将卫城外的附属建筑。
家宅的外院
相对于“内宅”而言,属于住宅的外围区域,可能用于办公或安置次要人员。
非正式的同居关系
指男子在正妻家庭外另置住所供养的女子,既非妻也非妾,无正式名分。例如《水浒传》中赵员外将金翠莲“养做外宅”,阎婆惜也是宋江的外宅。
地位特征
最早见于《墨子·迎敌祠》,原指防御体系中的外围建筑,后衍生出人际关系含义。需注意:古代文献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新唐书》中的“外宅”偏向地理概念,而明清小说多指向非正式配偶关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史记》《水浒传》中的用法),可参考相关古籍或研究资料。
《外宅》是一个汉字词,其意思指的是“外面的房子”或者“外地的住处”。表示与自己家庭或者常住地有所不同的地方。
《外宅》的拆分部首是“土”字部,而它的总笔画为5画。
《外宅》一词源自《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在小说中,《外宅》是指贾母和王夫人以及贾府以外的地方,例如王夫人的住处,具有特定的含义。在繁体字中,“宅”字的写法为「寨」。
在古时候,《外宅》一词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由于文字的演变与发展,古代书法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字体风格。然而,总体上,《外宅》基本保持了与现代相同的形状和结构。
1. 我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外宅,我希望能够体验不同的生活。
2. 他离开了家乡,去了外宅谋生。
外宅:外地、异宅、外居
外宅的近义词包括外居、外处、外地。
外宅的反义词是内宅,即与自己家庭或常住地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