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 项橐 七岁时曾问难 孔子 而为之师,因称。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秦 项橐 七岁为圣人师。”参阅《战国策·秦策五》、《淮南子·修务训》。
“圣人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主要指春秋时期的神童项橐(xiàng tuó)。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圣人师”字面意为“圣人的老师”,特指项橐。据记载,项橐七岁时以智慧问难孔子,使孔子折服并拜其为师。这一典故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儒家思想,强调虚心向学的态度。
历史出处
文化延伸
该词常被后世文人引用,如王安石诗句“和近圣人师展季”,清代屈大均“此琴将为圣人师”等,用以赞颂学识或谦逊品格。
孔子的其他老师
除项橐外,孔子还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子等人求学(《师说》提及)。其中,老子与孔子的思想交流尤为著名。
争议与讨论
部分文献认为周公(姬旦)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间接影响了孔子,但未直接称其为师。
“圣人师”核心指项橐,象征“学无常师”的儒家理念。该典故既凸显古代神童的智慧,也反映孔子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战国策》《淮南子》等原始文献。
「圣人师」这个词是指受到尊敬和崇高威望的人的老师或导师。它是由「圣人」和「师」这两个字组成的。
「圣人师」分别由「月」「一」「几」「十」「人」「又」「千」「刀」这几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1画。
「圣人师」这个词在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指的是修道成圣的智慧和道德的导师。
「圣人师」的繁体写法为「聖人師」。
古代在《康熙字典》中,「圣人师」的写法稍有不同,「圣人」写作「聖人」,「师」写作「褆」。
他是这个时代的「圣人师」,他的言行举止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圣人:指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智慧的人。
- 师道:指导人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学说或教导。
- 圣人门:指「圣人师」所领导的弟子或追随者。
导师、名师、先生
学生、徒弟、随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