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火之物。《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 吴 师” 晋 杜预 注:“烧火燧繫象尾,使赴 吴 师惊却之。”《南史·王琳传》:“ 琳 兵放火燧以掷 瑱 船者,皆反烧其船。”
(2).古有钻燧改火之俗。因季节变换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唐 朱湾 《平陵寓居再逢寒食》诗:“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参见“ 改火 ”。
火燧是汉语中表示取火工具的古语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源本义
"火燧"由"火"与"燧"组合而成。《说文解字》释"燧"为"取火于日之器",指古代通过摩擦燧石取火的装置。《周礼·秋官》记载"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郑玄注称"夫遂"即阳燧,系铜制凹面镜聚焦日光的取火工具。
历史形制
考古发现证实,商周时期已使用铜制阳燧。《礼记·内则》载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火燧分为金属凹面镜与木质钻燧两类,前者晴天取天火,后者阴天钻木取火。汉代《淮南子》更详述"阳燧见日则燃为火"的科学原理。
功能衍变
除日常取火功能外,火燧在古代军事中具有特殊用途。《墨子·号令》记载"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的城防制度,此处"火燧"特指烽火台传递军情的火种装置。明代《武备志》仍将燧石火镰列为军队标配装备。
“火燧”是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且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具体应用:
引火工具
指古代用于取火或引火的器具,常见于战争或日常用火场景。例如《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将燃烧的火燧系于象尾驱赶敌军;《南史·王琳传》描述投掷火燧焚烧敌船的情景。
钻燧改火习俗
古人按季节更换取火木材,称为“改火”。如唐代朱湾诗句“火燧知从新节变”,表明不同时节使用不同燧木(如春取榆柳,夏取枣杏)。
建议需进一步考据时,可查阅《左传》《南史》及唐代诗文等原始文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保墒巴童鞭春驳骆草间求活惩示敕文楚客村沙段得月较先定约讹略二愣子二之日分气服饰格局功绩鼓暴撼落琀玉河出伏流核总华毂黄黍翬服肩辇阄题剧读开足马力苦尽甘来楛竹劳动教养敛谐峦山禄廕冒冒失失冥索泥掌癖子潜水艇前疑秦七求贤下士碛磈泉货曲誉僧録生月失机实践庶产输亏四推所部袜袴婉晦卫鼎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