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敛笏的意思、敛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敛笏的解释

犹敛版。《南史·恩倖传论》:“权归近狎,异世同揆。故环缨敛笏,俯仰晨昏。” 唐 韩翃 《送寿州陈录事》诗:“ 寿阳 南渡口,敛笏见诸侯。”参见“ 敛版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敛笏(liǎn hù)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其含义可从字形、本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形与字义拆解

  1. 敛(liǎn)
    • 本义为“收束、聚集”,引申为“约束仪态”。《说文解字》释:“敛,收也。”如《礼记·曲礼》载“敛发毋髢”,指整理发髻以示庄重。
  2. 笏(hù)
    • 指古代臣子朝见君王时手持的狭长玉、竹或象牙板,用于记事。《礼记·玉藻》记:“笏度二尺有六寸,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其形制象征身份与礼制。

二、本义与动作内涵

“敛笏”直译为“收起笏板”,具体指:


三、引申义与文化意涵

  1. 谦恭自持

    引申为官员的谦逊之态。如唐代张九龄诗“敛笏辞丹陛,悬车归故山”,以“敛笏”喻示卸任后的低调。

  2. 隐退之志

    常见于诗文,表辞官归隐。明代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有“一朝敛笏卧松云”,借收笏动作喻弃官归隐。

  3. 礼制代称

    在典章文献中,“敛笏”成为朝仪程序的代名词。如清代《钦定续通典》载“百官入殿,先揖后敛笏”,指整套朝拜流程。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礼制典籍
    • 《礼记·玉藻》详述笏板规格与使用规范(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
    • 《新唐书·车服志》载笏板使用场景(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类书与文集
    • 《册府元龟·掌礼部》录唐代朝仪(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八》(来源: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结论:“敛笏”既是古代官员收束笏板的具象动作,亦承载礼制规范、谦退品德与隐逸文化的复合意象,为研究传统官仪与士人精神的重要语汇。

网络扩展解释

“敛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词语,其含义与古代官员的朝见礼仪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敛笏(拼音:liǎn hù)指古代臣子在朝见君王时,将手中持有的笏板合拢收起的动作。这一动作最初是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后来引申为对尊贵之人表达恭敬的姿态。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1. 笏的用途
    笏(hù)是古代君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通常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记录奏事内容或作为身份象征。

  2. “敛”的含义
    “敛”有收敛、约束之意,在此语境中特指将笏板端持近身,以体现臣子对君王的谦卑与尊敬。


三、引申与用例

  1. 礼仪象征
    唐代韩翃的诗句“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送寿州陈录事》)描述了官员持笏拜见上级的场景,体现其庄重态度。

  2. 广义表达
    除字面动作外,也可用于形容对他人的恭敬态度,如《南史·恩倖传论》中“环缨敛笏”即指官员们谨守礼节、俯首听命的状态。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南史》及唐代诗词中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土乐业熬不过枹蓟鄙矮敝恶兵营查明禅法春选杵土出月子大煞风趣颠癎发端忿鬭佛旨拊背扼吭罘思感噎阁气宫妾公燕共亿贵际涆涆鸿羲荒坠悔恚诙俳践败贱直棘科激厉禁驻儁杰军幕暌携稂秕两手加额庐山精麻实苗胤迷天末堂奶酒醲醅辟佛起伙庆戴驱羊旧节三耦沙魇使鬼钱拾煤贪爱贴谱涕泪交下汙眼小窗笑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