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敛笏的意思、敛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敛笏的解释

犹敛版。《南史·恩倖传论》:“权归近狎,异世同揆。故环缨敛笏,俯仰晨昏。” 唐 韩翃 《送寿州陈录事》诗:“ 寿阳 南渡口,敛笏见诸侯。”参见“ 敛版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敛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词语,其含义与古代官员的朝见礼仪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敛笏(拼音:liǎn hù)指古代臣子在朝见君王时,将手中持有的笏板合拢收起的动作。这一动作最初是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后来引申为对尊贵之人表达恭敬的姿态。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1. 笏的用途
    笏(hù)是古代君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通常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于记录奏事内容或作为身份象征。

  2. “敛”的含义
    “敛”有收敛、约束之意,在此语境中特指将笏板端持近身,以体现臣子对君王的谦卑与尊敬。


三、引申与用例

  1. 礼仪象征
    唐代韩翃的诗句“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送寿州陈录事》)描述了官员持笏拜见上级的场景,体现其庄重态度。

  2. 广义表达
    除字面动作外,也可用于形容对他人的恭敬态度,如《南史·恩倖传论》中“环缨敛笏”即指官员们谨守礼节、俯首听命的状态。


四、相关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南史》及唐代诗词中的相关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敛笏

敛笏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敛和笏。

敛是一个包含手(扌)和见字旁(见)的字,表示收敛、收起的意思。

敛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敏(心部,10画)+ 尖(尸部,3画) = 效(攴部,4画)+ 子(子部,3画),共17画。

笏是一个包含竹(⺮)和句(句)字旁的字,指的是一种古代官员在公务场合使用的木质用具,相当于现代的笔记本。

笏的拆分部首和笔画:竹(⺮,6画)+ 半(八部,2画) = 8画。

来源

敛笏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虞夏书·小子》中:“宋有敬父子。敛笏示敬。” 在古代,当官员接见国家元首或其他高级官员时,需要敛笏,以示敬意。

繁体

敛笏的繁体字为斂├,用于正式场合或传统文献中。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敛和笏的形状有所不同。敛的古字形为敍,而笏的古字形为⺊。

例句

敛笏示敬,展示了古代中国官员对于尊重和礼仪的重视。

组词

敛衽(指躬着身体行礼表示敬意)

敛迹(指隐居或消失不见)

敛财(指秘密收集财富)

近义词

敛手(引申为停止行动,止息)

敛步(指行走时的姿态,收住脚步)

敛容(指收敛面容,保持冷静)

反义词

张笏(指张开笏子,表示不虚伪)

露笏(指不掩饰真相,直言不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