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唯识宗说明一切现象的五类一百种概念。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以及无为法六种。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五位百法”是佛教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之一,用于系统分类一切现象,总括宇宙万有。该体系由五类(五位)共一百种法构成,源自《大乘百法明门论》和《成唯识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心法(8种)
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对应感官认知,第六识(意识)负责思维,第七识(末那识)执著自我,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识,储存业力。
心所有法(51种)
指由心法引发的心理活动,分为六类:
色法(11种)
指物质现象,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意识所缘的抽象物质概念)。唯识宗认为色法由心识变现,并非独立存在。
心不相应行法(24种)
这类法既不属心法、心所法,也非色法,而是因缘和合形成的假立概念,如时间(时)、空间(方)、数量(数)、生灭(无常)等。例如“得”表示获得某种状态,“命根”指寿命的延续。
无为法(6种)
超越生灭的永恒真理,包括:
五位百法既是唯识宗对宇宙万有的系统分类,也是修行者观照诸法本质的重要工具。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法相,可参考《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文或相关注释。
《五位百法》是一个成语,意为掌握五种技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事物中。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能力高超,能够熟练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或问题。
《五位百法》这个成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五位:拆分部首为“人”和“土”,总计有两个部首。拆分后的拼音为“wǔ wèi”,表示数量为五个。
- 百法:拆分部首为“白”和“攵”,总计有四个部首。拆分后的拼音为“bǎi fǎ”,表示数量为一百个。
根据汉字笔画的计算方法,拆分后的《五位百法》这个成语共有14个笔画。
《五位百法》一词来源于明朝战国时期的孟子所撰写的一部书籍《孟子》。繁体字的写法为「五位百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记载的写法,《五位百法》这个成语可以写成「五未百法」。
他对于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掌握了《五位百法》。
五方、位赋、百年不遇、法治
千变万化、百家争鸣、百变万化
一成不变
綳吊考讯辨裁逼接庇荫长烈程颢触电麤卤诞告道傍苦李道傍筑室导以取保调拳丁肇中二惠竞爽风靡云涌覆窠工人箍桶骇殚海上哗闹湖脣昏腾腾徼名节粉疾很叽哩呱啦谨度津航浚浚口诵心惟括结老鱼跳波凉叶卢跗路轨毛薛马首欲东猛将脑头清君侧诎辱人声鼎沸瑞霞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莎塔八深恩澌静天放铜精讬大婉妙五柳无休无了乡器小桃逍遥自得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