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唯识宗说明一切现象的五类一百种概念。即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以及无为法六种。见《大乘百法明门论》。
五位百法是佛教唯识学派对宇宙万有进行的系统性分类,指将一切法(现象)归纳为五类共百种,是理解唯识学世界观的核心框架。其释义如下:
五位指五大分类范畴:
心法(8种)
指精神活动的主体,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此为认知功能的根本,主导一切心理活动。
来源:《成唯识论》卷七(中华书局点校本)
心所法(51种)
依附于心法产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六类:遍行(如触、作意)、别境(如欲、胜解)、善(如信、惭)、烦恼(如贪、嗔)、随烦恼(如忿、恨)、不定(如悔、眠)。
来源:《大乘百法明门论解》(金陵刻经处本)
色法(11种)
指物质现象,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意识所缘的影像等)。
来源:《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藏第30册)
心不相应行法(24种)
非精神非物质,依心色分位假立的抽象概念,如时间(时)、空间(方)、数量(数)、生灭(生、住、老、无常)等。
来源:《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大正藏第43册)
无为法(6种)
超越因缘造作的永恒真理,包括虚空无为、择灭无为(涅槃)、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来源:《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正藏第31册)
五位类别 | 细分数量 | 核心内容 |
---|---|---|
心法 | 8种 | 八识(阿赖耶识为根本) |
心所法 | 51种 | 六类心理现象(善、烦恼等) |
色法 | 11种 | 感官对象及物质存在 |
心不相应行法 | 24种 | 时空、运动等抽象概念 |
无为法 | 6种 | 涅槃、真如等超越性真理 |
总计 | 100种 |
五位百法体系由世亲菩萨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确立,为唯识学分析现象界的纲领。其价值在于:
权威参考来源:
- 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大正藏第31册,No.1614)
-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大正藏》第44册)
- 霍韬晦《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五位百法”是佛教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之一,用于系统分类一切现象,总括宇宙万有。该体系由五类(五位)共一百种法构成,源自《大乘百法明门论》和《成唯识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心法(8种)
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对应感官认知,第六识(意识)负责思维,第七识(末那识)执著自我,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一切种子识,储存业力。
心所有法(51种)
指由心法引发的心理活动,分为六类:
色法(11种)
指物质现象,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及法处所摄色(意识所缘的抽象物质概念)。唯识宗认为色法由心识变现,并非独立存在。
心不相应行法(24种)
这类法既不属心法、心所法,也非色法,而是因缘和合形成的假立概念,如时间(时)、空间(方)、数量(数)、生灭(无常)等。例如“得”表示获得某种状态,“命根”指寿命的延续。
无为法(6种)
超越生灭的永恒真理,包括:
五位百法既是唯识宗对宇宙万有的系统分类,也是修行者观照诸法本质的重要工具。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法相,可参考《大乘百法明门论》原文或相关注释。
稗官词白旂绊倒不硋才郎长腰储二楚凄此呼彼应大模尸样邓山东林寺鹅羣儿壻房地产市场丰馨幅度更进一竿矔习归畝孤装合流化蝶获辠交让饥不择食节日两监颅骨茫浪冒浊马掌铁绵阳市鸣舞蔫不唧儿抛声调嗓僻放霹拍辟污气密青嵓七识泉宫戎弓肉身绍继生生不已水底纳瓜书林署名素采太山石敢当退赃屯籍脱剑位居遐畼潇疏下稍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