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说明,并结合权威来源进行阐释:
寒食指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具体时间历代略有差异)禁火冷食的习俗。其核心含义包含:
寒食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传说密切相关:
寒食在诗词中常象征忠孝、孤寂或时序更替:
例:唐代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绘禁火时节春景,暗含对宫廷特权的讽喻(来源:《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五)。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寒食
名 ①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② 指寒食节吃的冷食。
当代寒食节已与清明节合并,禁火习俗式微,但冷食传统(如江南青团)仍为地域文化符号(来源:《中华节日民俗全书》)。
权威参考来源:
“寒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寒食”主要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冬至后第105天(故称“百五节”),即清明节前1-2日。因节日期间禁火、只能食用冷食而得名,故又称“禁烟节”“冷节”。
寒食节在文学中常被提及,如唐代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既描绘节日景象,亦暗含对权贵的讽喻。
寒食节曾与清明节分离,后因日期相近逐渐融并,习俗也相互渗透。宋代后寒食节地位下降,部分习俗被清明节吸收。
如需进一步了解寒食节古诗或具体习俗,可参考搜索结果中的文学解析(如-14)及历史文献。
阿囝笆篱北京猿人变卦遍照笔名齿弟处和灯灺耳韵佛旨符蔰富士山负铁覆允槁殡革拨公私要速工业构橑瓜子玉酣淫灏气贺跋支激辞惊蛇入草精凿进给絶影军饷慨允开查旷诞冷冷清清连虫陆铃索鲁中叟马褡埋剑庙乐靡遑敏辩民蠹内视反听浅微侨县轻直圣图十浆四圣谛谈僧土膏玩侮僞本微妙文乐乡祀现货小肆稀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