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法的意思、畏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法的解释

(1).惧怕犯法。《荀子·王霸》:“百官则将齐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2).犹严法。《后汉书·祭遵传》:“一眚之故,以致感愤,惜哉,畏法之敝也!” 李贤 注:“畏法,犹严法也。”《新唐书·崔衍传》:“ 衍 俭约畏法,室无妾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法指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自觉遵守法律约束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溯源

  1. 本义为恐惧、害怕,《说文解字》释为“恶也”,引申为敬服、戒惧。如《论语·季氏》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处“畏”含敬畏之意。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版)

  2. 指国家制定的律令规则。《尔雅·释诂》注:“法,常也”,即恒常的规范。《管子·明法解》强调“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凸显其权威性。

    来源: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


二、词义解析

畏法由“畏”与“法”复合而成,核心含义为:

权威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畏法”释为“畏惧法律,不敢违法”,强调其规避惩罚的动机特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52页)


三、文化内涵延伸

畏法思想贯穿中国传统治理体系:

  1. 法家思想基石

    商鞅主张“刑重而必得,则民畏”(《商君书·画策》),通过严刑使人惧法而守序。

    来源: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

  2. 儒家德法互补

    朱熹提出“明刑弼教”,认为“畏法”可辅助道德教化,如《朱子语类》云“民知畏法,然后教化可行”。

    来源: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四、近义概念辨析


“畏法”作为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重要范畴,既反映法律强制力的威慑作用,亦体现社会治理中“以刑止恶”的底层逻辑。其现代意义在于警示公民法律红线的不可逾越性,构成法治社会建设的心理基础。

网络扩展解释

“畏法”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核心含义,结合经典文献和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惧怕触犯法律
    指因对法律的敬畏而自觉遵守,避免违法行为。如《荀子·王霸》提到:“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强调官吏因畏惧法律而严格遵循制度。

  2. 严苛的法律
    古代文献中“畏法”有时指法律本身严明或执行严格。例如《后汉书·祭遵传》中“畏法之敝也”,李贤注解释为“严法”,即法律严苛带来的弊端。

二、用法与例证

三、语境差异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例如“畏法度者为下”中的“畏法”侧重对法律的敬畏;而“畏法之敝”则指向严法本身的负面影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荀子》《后汉书》等典籍原文,或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证不是玩的乘鸾得道垫昏垫借掉栗鼎彜东作西成断酒繁闹瀪漩发式附答公孙树关弧海表悍媢好交贺彩鹤嘴镐轰雷角招几棐静美近昵鹫堞积余缉治峻刑捄正楷秀抗属崆嵌快要莱孱勒毕敛怨灵寿杖嫚令孟夏明眸皓齿摩揉虐烈撚巴旗榜气忿饶给骚学山川相缪兽心人面税印梭叶陶轮替夷退行微伺献豆西迟席函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