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怨的意思、敛怨的详细解释
敛怨的解释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郑玄 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
词语分解
- 敛的解释 敛 (斂) ǎ 收拢,聚集:敛钱。敛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敛容。敛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敛。聚敛。 征收:横征暴敛。 收束,约束:敛迹。敛手(.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拱手,表示恭敬)
- 怨的解释 怨 à 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敌。怨府(大家怨恨的对象)。怨声载道。 不满意,责备:埋(俷 )怨。抱怨。怨言。任劳任怨。 恩德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敛怨”一词的含义存在古今差异,需结合语境理解:
-
现代常用义(源于查字典的解释):
- 字面解析:“敛”指收敛、控制;“怨”即怨恨、抱怨。
- 基本含义:指收敛自身的怨恨情绪,停止对外抱怨,强调自我情绪管理。
-
古典文献义(源自《诗经·大雅·荡》及郑玄注疏):
- 原始出处:《诗经》中“敛怨以为德”一句,郑玄注解为“聚集招怨之人并任用”,暗含统治者因不当行为招致民怨。
- 引申含义:指因政策或行为失当而招惹他人怨恨,如唐代陆贽提及“敛怨扰民”,《宋史》中批评横征暴敛“为国敛怨”。
辨析:
- 现代语境下多采用“收敛怨恨”的主动调节义,适用于个人修养层面。
- 古代文献中则多指向被动招怨,常用于批判政治或社会行为。需根据具体文本判断词义偏向。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敛怨
敛怨是指收敛、抑制怨恨、不满的情绪。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攵和心,其中攵是表示动作的手部,心则表示相关的心理活动。敛怨的笔画数为11画。
敛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敛怨的古字形基本保持一致。繁体字形则是「斂怨」,其中斂是敛的繁体写法,怨仍然保持不变。
以下是一些关于敛怨的例句:
- 他选择敛怨,而不是表达自己的不满。
- 她对过去的伤害心怀敛怨,但仍然选择原谅。
- 他的眼中透露出一丝敛怨的情绪,却没有说出来。
以下是一些与敛怨相关的词语:
- 敛和怨可以组成的词语有敛财(指秘密收集、保管财物)、敛迹(指隐藏行迹)等。
- 近义词有抑怨、忍怨等,都表示抑制怨恨的情绪。
- 反义词可以是发怒、发泄等,表示情绪的释放。
综上所述,敛怨是指抑制怨恨、不满的心理情绪。此词的拆分部首为攵和心,该词源自古代汉语。繁体字形为「斂怨」。敛怨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内心抑制不满,并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新的词语。它的近义词包括抑怨、忍怨等,而反义词则包括发怒、发泄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