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旗牓 ”。指标有名号的旗子与榜文。 宋 岳飞 《奏招杨钦状》:“遣军分头齎执旗牓,諭以祸福。” 宋 陆游 《上二府论事札子》:“ 张安国 所犯,在已受旗榜招安之后。”《宋史·岳飞传》:“以至禁卫 龙虎大王 下忔查千户 高勇 之属,皆密受 飞 旗牓,自北方来降。”
“旗榜”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标有名号的旗子与榜文,常用于军事或官方场景,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构成
历史用法
多见于宋代文献,例如岳飞招降杨钦时曾“遣军分头赍执旗牓,谕以祸福”(《奏招杨钦状》),陆游《上二府论事札子》中也有类似用例。
与“榜样”的关系
部分资料(如)提到“旗榜”引申为“名人榜样”,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词典,可能属于现代引申义或误读。主流解释仍以实物组合为主。
书写形式
亦作“旗牓”,因“牓”为“榜”的异体字,含义相同。
古代军事行动、招安、官方布告等需明确标识身份的场合,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岳飞传》等文献。
旗榜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旗帜、旌旗,是旗帜和旌旗的总称;二是指军队、武装力量的旗帜名次。
旗榜的部首是⺊(糸)和木,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旗榜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特别。"旗"最早古代用象形字"干"表示,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形状。"榜"则原指竹质用来刻写名字或信息的板子,后来引申为名次表。合起来,旗榜即为武装力量旗帜名次的意思。
繁体字中的"旗"是「旂」,"榜"是「檣」。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旗"字的结构是"⺊"(糸)和"干"的组合,"榜"字的结构是"木"和"丰"的组合。
1. 露出的旗榜上有一个红星。
2. 这支队伍举着高高的旗榜列队游行。
旗帜、旗杆、榜样、榜书等。
近义词:旗帜、旌旗、军旗。
反义词:敌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