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弱卑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君王自陈, 越国 微鄙,年穀不登,愿王请糴以入其意,天若弃 吴 ,必许王矣。”
“微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细微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古代用法
源自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意为“微弱卑远”,多用于自谦或描述事物地位卑微、偏远。例如,越王勾践自称“越国微鄙”,表达国家弱小、处境边缘化()。
现代引申义
作为贬义词,形容事物或人“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带有轻视、不屑的意味。例如,可用于批评某人的见识浅薄或行为低劣( )。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吴越春秋》原文或权威词典。
微鄙(wēi bǐ)是一个固定词组,含有轻微而鄙视的意思。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不屑的态度。
微鄙的拆分部首是⼦⼦(子字旁)和⾏⾏(行字旁),笔画分别为4画和12画。
微鄙一词最早出现于《四书集注》。在这本韩愈、赵宋注释的经典书中提到:“微鄙之人,岂利君所屈,重库不为乎?”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人,就算受到贵人的重用,也不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微鄙”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微鄙”。
在古代,微鄙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现代的形状。*********也有对微鄙一词进行了一些文言文的演变,但并没有改变该词的基本含义。
1. 他对那个无知的家伙微鄙一笑。
2. 她用微鄙的目光看着那个傲慢的人。
3. 不要对别人的努力抱以微鄙的态度,每个人都有做出贡献的能力。
组词:微小、鄙视、轻蔑、藐视。
近义词:微萌、微渺、微不足道、微弱。
反义词:尊敬、重视、看重、赞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