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舞絙的意思、舞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舞絙的解释

杂技的一种。即走索。《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三国 吴 薛综 注:“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舞絙是中国古代传统百戏技艺之一,专指以绳索为道具的杂技表演形式。该词由“舞”与“絙”组合而成,“舞”指身体律动表演,“絙”(音huán)为粗大绳索,特指悬空架设的表演用绳。

一、核心释义

该技艺常见于唐宋时期宫廷宴乐与民间节庆,表演者通过走索、跳跃、倒悬等动作展现平衡技巧。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舞絙者,戴竿索上,有手足之变”,表明其融合了力量与柔术的双重特性。

二、文化源流

《旧唐书·音乐志》将舞絙归入“散乐百戏”范畴,与寻橦(爬竿)、吞剑等并列,属于古代杂技体系的重要分支。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元宵节时“绞缚山棚,索上担水”,可见其表演形式逐渐发展为结合道具装置的综合性技艺。

三、技艺演变

清代《通俗编》释为“今之走索,即古舞絙遗意”,证实该技艺在传承中逐渐简化为民间常见的走钢丝项目。现代杂技研究指出,舞絙的技术原理包含动力学平衡与绳索材质改良,对当代高空杂技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参考来源:《中国杂技史稿》中华书局1983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舞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舞絙”指古代杂技的一种,即“走索”(类似现代走钢丝的表演)。表演时,将长绳两端系于高处,两人分别从绳的两端相向而行,并在绳上交汇通过。

2.历史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张衡〈西京赋〉》中“走索上而相逢”的注释。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薛综注解:“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

3.表演形式

4.相关延伸

“絙”本义为粗绳,古代也用于指代绳索类杂技道具。这类表演在汉代百戏中较为常见,属于宫廷与民间娱乐项目之一。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杂技的具体分类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西京赋》及相关汉唐文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瓿璧联逼面宾饯日月称副乘其不意穿彻春花储体雌竹聪明儿从祖祖母粗缪打柭柭大辩论丹阳倒持手板倒灶大任东床客敦愿飞眼干遮广莫门顾反龟祥欢慰熸灭箭猪蛟炉寄观金刚座精切疾痛扩印牢户乱萌路条虑微门衡凝止弄管调弦驽缓千呼万唤巧舌如簧禳禬热瓦甫三舍生毵娑声诗水玻璃宋玉田擡秤檀烟韬光天霄抟国王诛武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