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技的一种。即走索。《文选·张衡<西京赋>》“走索上而相逢” 三国 吴 薛综 注:“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
“舞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舞絙”指古代杂技的一种,即“走索”(类似现代走钢丝的表演)。表演时,将长绳两端系于高处,两人分别从绳的两端相向而行,并在绳上交汇通过。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张衡〈西京赋〉》中“走索上而相逢”的注释。三国时期吴国学者薛综注解:“索上,长绳繫两头於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絙者也。”。
“絙”本义为粗绳,古代也用于指代绳索类杂技道具。这类表演在汉代百戏中较为常见,属于宫廷与民间娱乐项目之一。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杂技的具体分类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西京赋》及相关汉唐文献记载。
舞絙(wǔ gēng)是一个汉字,意思是指用绳子束起来的舞蹈。下面是有关该字的一些详细信息:
舞絙的拆分部首是⺈,它属于"缺角部首"。这个字共有9个笔画。
舞絙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舞蹈形式。在演舞时,舞者常将绳子绑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舞动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柔韧度。舞絙在繁体中写作舞絙。
在古代汉字中,舞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舞絙的写法为「舞䀡絙」。不同的字形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统一为现代标准的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舞絙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舞絙相关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