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贱视北人的称呼。《南史·循吏传·王洪范》:“ 洪范 既北人而有清正,州人呼为‘虏父使君’,言之咸落泪。”一本作“王洪轨”。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南朝 谓北人曰‘傖父’,或谓之‘虏父’, 南齐 王洪轨 , 上谷 人,事 齐高帝 ,为 青 冀 二州刺史,励清节,州人呼为‘虏父使君’。”
“虏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虏父”是古时对北方人的贱称,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朝人的蔑称。该词由“虏”(指外族或敌方俘虏)和“父”(此处为对男性的称呼,非亲属称谓)组成,整体表达对北方人的歧视。
据《南史·循吏传·王洪范》记载,北人王洪范因清廉正直被南朝州民称为“虏父使君”,此称呼既反映其北方出身,又暗含对其品行的矛盾态度。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提到,南朝人称北人为“伧父”或“虏父”,进一步印证该词的地域歧视性质。
部分文献中将“王洪范”写作“王洪轨”,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异文现象,但指向同一历史人物。
“虏父”属于古代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贬义称谓,主要用于南朝对北人的蔑称,其使用与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对立、文化差异密切相关。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价值,仅作为历史词汇研究。
《虏父》一词可以拆分成两个汉字:虏和父。指的是被虏掳的父亲,也可以指代被敌人俘虏的人。
虏的部首是虍,虍字旁表示与虎相关的事物,虏的总笔画数为9。
父的部首是父,父字旁表示与父亲相关的事物,父的总笔画数为4。
《虏父》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国风·郑风·虏父》一曲中。该曲以悼念被敌人掳走的父亲为题材,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虏父的繁体字为虜父。
在古代,虏和父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例如,虏可以写作虜,父可以写作爸。这些变体写法在古代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
他年幼时,他的父亲就被敌人虏去了。
他心情沉重地想起了虏父的事情。
虏父的相关组词有:被虏、敌虏、掳父、虏囚等。
虏父的近义词包括:被俘父、被敌掳的父亲。
虏父的反义词为:释父、救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