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粔籹的意思、粔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粔籹的解释

古代的一种食品。以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组之成束,扭作环形,用油煎熟,犹今之馓子。又称寒具、膏环。《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王逸 注:“言以蜜和米麵,熬煎作粔籹。” 唐 刘禹锡 《楚望赋》:“投粔籹以鼓檝,豢鱣魴而如牺。” 宋 陆游 《九里》诗:“陌上鞦韆喧笑语,担头粔籹簇青红。” 明 徐渭 《张母八十序》:“而太君者,与其太公竝拊而怜爱之,至则啖以粔籹餦餭,或出果饵入袖中戏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粔籹(jù nǚ)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油炸面食,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1. 基本定义与形态

    粔籹指用糯米粉或面粉搓成细条后扭结成型,经油炸制成的环状点心。其形态类似麻花或馓子,口感酥脆,常作为祭祀供品或节令小吃。

  2. 历史文献记载

    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东汉王逸注:“粔籹,环饼也……以蜜和米麫煎熬作之。”说明其以蜜调味,属甜食。 北魏《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粔籹”配方:“用秫稻米屑,蜜、水溲之……手搦团,可长八寸许,屈令两头相就,膏油煎之。”印证其原料与制作工艺。

  3. 文化演变与别称

    粔籹在汉代称“寒具”,唐宋时演变为“捻头”“环饼”(《荆楚岁时记》),后世逐渐被“馓子”“麻花”替代。其作为寒食节禁火期间的冷食,兼具祭祀与节俗功能。

  4. 现代语言学的定位

    《汉语大词典》将其归为“古代食品”类,强调其历史属性;《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书〉”,表明属书面语中的古语词,现代日常用语已较少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楚辞章句》(中华书局,王逸注本)
  3. 《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缪启愉校释)
  4. 《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
  5.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粔籹”(jù n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食品,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1.字义与读音

2.历史记载

粔籹最早见于《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描述它是用蜂蜜和米面制成的甜食,常作为祭祀或宴席的供品。汉代《说文解字》也提到“粔籹”是一种环状的油炸面食,类似今天的馓子或麻花。

3.制作方法

古代粔籹多以糯米粉或面粉为原料,揉成条状后油炸,再裹以蜂蜜或糖浆,口感酥脆香甜。部分文献提到其形状可能为扭结状或环形,便于保存和携带。

4.文化意义

粔籹不仅是食物,也承载礼仪功能。在战国至汉代,它常用于祭祀、宴饮或节日(如寒食节),象征丰收与富足。唐代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小吃,部分做法流传至今,如湖北、湖南等地的“糖油粑粑”可能与其有关。

5.现代对应

现今类似粔籹的食品包括:

由于“粔籹”属生僻古词,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献或历史研究。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躃步比翼齐飞纯粹关系推理次事爨蜡大学生灯品刁狡遏匿二稚飞挽飞星伏寇符厌干员狗吠之警夬决孤诣行伍出身横眉冷眼秽辱熸燧脚影假死杰骜疾流惊救景响决雌雄君器开径夸咤冷不丁料敌制胜卵子乱子辘轳劫瘰癧梅干菜煤炭蔑有明快恼鸦钱粟穣穣劳劳仁恩热窝儿热雾宂泛宂秽沙埚山源失次侍人四清斯文尾气微伺遐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