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莽草。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莽草》:“《本经》云:菵草杀虫鱼。”参见“ 莽草 ”、“ 菵露 ”。
(2).别称菵米、水稗子。一年生草本。夏秋开花。多生于水边潮湿处。全草和果实可作饲料。
菵草(学名:Leersia sayanuka)是禾本科菵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多地分布。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植物学知识进行释义:
一、释名与词源 "菵"字在《说文解字》中未单独收录,但在《康熙字典》中标注为"音罔",本义指水边丛生的杂草(来源:国学大师网《康熙字典》电子版)。该命名体现了其喜湿的生态特征,古时多称"水稗"或"芒草"。
二、形态特征 茎秆直立,高30-90厘米,基部节间膨大。叶片线形,长5-15厘米,宽4-8毫米,叶缘具细锯齿(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圆锥花序长10-20厘米,小穗两侧压扁,无芒,区别于相似物种稗草。
三、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生长在海拔200-1800米的稻田、沟渠等湿地环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植物数据库)。具有强适应力,花期7-9月,通过种子繁殖,单株可产上万粒种子。
四、用途与危害 《救荒本草》记载其嫩叶可作饲料(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现代研究表明,其种子含淀粉可酿酒,但作为农田杂草会降低水稻产量,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
菵草(学名:Beckmannia syzigachne)是禾本科菵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名称和特性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菵草读作wǎng cǎo,别称水稗子、菵米。其拉丁学名中的"Beckmannia"为属名,"syzigachne"为种加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成对的小穗"。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与习性 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及全球,多见于海拔3700米以下的湿地、水沟、稻田等潮湿环境,尤其在低洼黏土区域易形成杂草危害。
四、用途与价值
注:如需完整分类信息或具体药用方剂,可参考搜狗百科及搜狐网的详细描述。
爱吃枣儿汤八纲摆款奔北逼勒采薪之疾出坞呆禅诞受萼跗娥绿发明家分会烦拏飞泳奋拔風流千古風論分鹿富室感忭孤鲠函箱阵禾本科黑碌碌合盘托出佳客蛟龙矫枉过中家术鸡骨支牀尽付东流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橘黄科醮款局牢固梨花简茅店名副其实末用拏捏逆理僻字涩句迁京麒麟楦齐牛首饰输賮肆宇送穷鬼天之天网兜顽俗无风独摇草下坂走丸消惫小心翼翼稀扁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