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complete;perfect] 具备;不缺任何必要的东西的
完备的工具
(1).准备齐全。《吕氏春秋·骄恣》:“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新唐书·叛臣传·李怀光》:“﹝ 怀光 ﹞今入朝,则必宴劳留连,贼得从容完备,卒难图也!”《英烈传》第二十回:“ 孙炎 吩咐军校将车马完备,离 青田县 迤邐向东北进发。”《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老爷明日絶早就来,酒席须要早些完备。”
(2).健全;齐全。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二:“若生在中国知有道德,人身完备,才明行篤者,皆宿命有福德也。”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 元祐 三年闰十二月以前所定衙前条贯颇已完备,亦近人情。”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取得断甎一块,视之,则‘福寿’二字完备无缺。”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他们的新语、方言,常见于小说中,而没有完备的字典。”
(3).完成;完毕。《武王伐纣平话》卷上:“诸侯各施工力,造成臺阁,一一完备。”《水浒传》第四一回:“ 晁盖 整点众人完备,都叫分头下船,开江便走。”《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吕玉 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货完备,自己取了些粗细羢褐,相别先回。”
(4).团聚;团圆。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三折:“我如今在这里,不知他在那里,几时得父子夫妻完备?”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楔子:“想父母,共亲戚。哎,天那,知他何日得重完备?”
“完备”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指向“完整无缺且应有尽有”的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该词表示“应该有的全都有”,强调事物在构成要素或功能系统上的完整性。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完”本义指事物的完整状态,《说文解字》释为“全也”;“备”则出自防备义,后引申为齐备、周备。二字复合后构成并列式结构,词义融合产生“完整且齐备”的叠加效果。这种构词规律在《汉语复合词结构的语法分析》中得到印证。
在具体应用中,“完备”常与制度体系、理论系统等抽象概念搭配。例如《法学基础理论》中强调“法律体系的完备性”,特指规范覆盖面的周延性和逻辑自洽性。数学领域的“完备性定理”则指公理系统具备解决所有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专业用法收录于《数学辞海》。
相较于近义词“完善”,“完备”更侧重构成要素的完整性,而“完善”强调质量层面的优化提升。这种语义差异在《现代汉语近义词词典》中有明确辨析。当代语料库数据显示,该词在学术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是日常口语的三倍,凸显其作为专业术语的语域特征。
“完备”是一个形容词,指事物具备所有必要元素,达到完整、无缺失的状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词语 | 侧重点 | 示例 |
---|---|---|
完备 | 要素齐全,无缺失 | 工具完备() |
完善 | 在完备基础上更优质 | 制度完善 |
完全 | 整体性,不强调细节 | 完全同意 |
古汉语中,“具”可表完备义,如“具言所闻”(),与现代用法相通。
如需更详细例句或词源考据,可参考汉典()或《史记》相关注解()。
闇莫白暗便饭标价憯悴禅龛抄白超世赤髭白足垂头拓翼垂祉砥厉名号斗色争妍反说风湿性关节炎改貌骨粉鬼矢海草函催黑不溜偢黄米头儿壶柑会稿胡搧绛驺鹪鹩一枝街肆借言击楫誓金璇苛留溘帀乐滋滋连番磷虾龙枕鸭灯逻衞梅实民时拈破女强人曝衣楼期冀器灵铨第阮巷塞除上阵山镇守室朔气太微堂榜桃枝竹听候无慙无直先行后闻衺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