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tch into the work;go into battle] 上战场,比喻参加比赛、劳动等
男女老少齐上阵
(1).上战场打仗。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四折:“常言道上阵无过父子军,只待一鞭儿把番兵杀尽,扶宇宙定乾坤。” 许地山 《女国士》:“我们是种地的人,若是土地丢失了,岂不要白白饿死?种地的人们更应当上阵去保卫国土。”
(2).用以比喻亲身参加某种活动。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牌打到西风圈, 大赤包 连坐三把庄。她发了话:‘ 瑞丰 ,你来替我吧……’ 瑞丰 真想上阵。” 杜鹏程 《延安人》:“老太太一走到停车场,搬运工人们都互相丢眼色,仿佛说:‘小心!老太太上阵了!’”
“上阵”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本义
指上战场打仗,常见于古代军事语境。如元代戏曲《小尉迟》中“上阵无过子父军”,强调战场亲历性。
比喻义
引申为亲身参与重要活动或任务,如比赛、劳动等。例如“男女老少齐上阵”,或“宋楚瑜披褂上阵参与政治活动”。
在文学作品中,该词常强化人物行动力,如老舍《四世同堂》用“瑞丰真想上阵”刻画角色心理。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上阵"是指参加战斗、上前线或进入战斗状态的意思。它可以用来描述军队、士兵或其他人员参与战斗行动。
根据《康熙字典》,"上阵"的部首是"阜"(fù),表示"土堆",总共有12画。
"上阵"一词源于古代军事用语,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兵法和文献中,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它指的是将士们走上战场,奋勇杀敌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上阵"的写法保持不变。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汉字"上阵"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写法的繁复和演变,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
他勇敢地上阵,毫不畏惧。
上阵后退、上阵杀敌、勇敢上阵、上阵冲锋
上战场、参战、投入战斗
下阵、退役、撤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