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ave nothing to be desired;complete;perfect] 具備;不缺任何必要的東西的
完備的工具
(1).準備齊全。《呂氏春秋·驕恣》:“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衆,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也。”《新唐書·叛臣傳·李懷光》:“﹝ 懷光 ﹞今入朝,則必宴勞留連,賊得從容完備,卒難圖也!”《英烈傳》第二十回:“ 孫炎 吩咐軍校将車馬完備,離 青田縣 迤邐向東北進發。”《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老爺明日絶早就來,酒席須要早些完備。”
(2).健全;齊全。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二:“若生在中國知有道德,人身完備,才明行篤者,皆宿命有福德也。” 宋 蘇轍 《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 元祐 三年閏十二月以前所定衙前條貫頗已完備,亦近人情。”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八:“取得斷甎一塊,視之,則‘福壽’二字完備無缺。” 魯迅 《書信集·緻陶亢德》:“他們的新語、方言,常見于小說中,而沒有完備的字典。”
(3).完成;完畢。《武王伐纣平話》卷上:“諸侯各施工力,造成臺閣,一一完備。”《水浒傳》第四一回:“ 晁蓋 整點衆人完備,都叫分頭下船,開江便走。”《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 呂玉 得了些利物,等不得布商收貨完備,自己取了些粗細羢褐,相别先回。”
(4).團聚;團圓。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三折:“我如今在這裡,不知他在那裡,幾時得父子夫妻完備?” 元 尚仲賢 《柳毅傳書》楔子:“想父母,共親戚。哎,天那,知他何日得重完備?”
“完備”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語義指向“完整無缺且應有盡有”的狀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該詞表示“應該有的全都有”,強調事物在構成要素或功能系統上的完整性。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完”本義指事物的完整狀态,《說文解字》釋為“全也”;“備”則出自防備義,後引申為齊備、周備。二字複合後構成并列式結構,詞義融合産生“完整且齊備”的疊加效果。這種構詞規律在《漢語複合詞結構的語法分析》中得到印證。
在具體應用中,“完備”常與制度體系、理論系統等抽象概念搭配。例如《法學基礎理論》中強調“法律體系的完備性”,特指規範覆蓋面的周延性和邏輯自洽性。數學領域的“完備性定理”則指公理系統具備解決所有相關問題的能力,這種專業用法收錄于《數學辭海》。
相較于近義詞“完善”,“完備”更側重構成要素的完整性,而“完善”強調質量層面的優化提升。這種語義差異在《現代漢語近義詞詞典》中有明确辨析。當代語料庫數據顯示,該詞在學術文獻中的使用頻率是日常口語的三倍,凸顯其作為專業術語的語域特征。
“完備”是一個形容詞,指事物具備所有必要元素,達到完整、無缺失的狀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詞語 | 側重點 | 示例 |
---|---|---|
完備 | 要素齊全,無缺失 | 工具完備() |
完善 | 在完備基礎上更優質 | 制度完善 |
完全 | 整體性,不強調細節 | 完全同意 |
古漢語中,“具”可表完備義,如“具言所聞”(),與現代用法相通。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詞源考據,可參考漢典()或《史記》相關注解()。
拔刀相助貶竄財産保全插漢拆東牆,補西牆褫缺打碑導習地土蹲身法門幡旗凡聖雰雪附援敢保榦宇歌歡姑默故縱皓發華椷磺胺換嘴家懷界境啾嘩急于星火句絕料事如神撩衣禮酒榴皮字論解脈象猛安摩登時代木射鳥驚魚潰排局丕的乞骸青玄窮咽乞士全份三犁傷神生面神枕鼠禍說帖縮項炭精棒退倦推聾妝啞望佯瓦甃五分先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