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曝衣楼的意思、曝衣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曝衣楼的解释

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 唐 李贺 《七夕》诗:“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唐 沉佺期 《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渊鉴类函·岁时八·七月七日三》“曝衣”:“ 太液池 西有 汉武帝 曝衣楼,七月七日宫人出衣曝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曝衣楼,是中国古代宫廷或贵族府邸中用于晾晒衣物的专用建筑设施,其名称与功能直接相关。“曝”即晒,“衣”指衣物,“楼”则表明其为多层或高台式建筑结构。该建筑多见于汉唐至明清时期,主要服务于皇室及上层社会,兼具实用性与礼制意义。

七夕曝衣的礼俗渊源

曝衣楼的使用与古代七夕节俗密切相关。据《荆楚岁时记》载,汉代已有“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的宫廷传统。至唐宋时期,此俗更盛,《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宫廷“七夕前三五日,宫苑司设曝衣楼于禁中,以红绡罗铺垫,陈设帝王冠带、后妃裙帔”。这一仪式既为防衣物霉蛀,亦被赋予“乞巧”“沐天孙之瑞”的祥瑞寓意。

建筑形制与功能演变

曝衣楼多采用高台基、通透栏杆式设计,如唐代大明宫太液池畔的曝衣台,以汉白玉砌筑三层台基,四周设雕花石栏便于悬挂衣物。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带顶棚的廊庑式建筑,如故宫乾隆花园内的“曝画廊”,采用琉璃瓦顶与可开合格栅窗,兼顾遮雨与通风需求。其功能亦从单纯晾晒扩展至织物养护、熏香等工艺空间。

文化象征与文学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曝衣楼成为宫廷生活的典型意象。李贺《七夕》诗“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描绘了七夕宫苑场景。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更将曝衣楼列为“燕京八景”之外的宫廷特殊景观,象征皇家威仪与岁时秩序。这种建筑形制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特定空间实践沟通自然时序与人文礼制。


文献依据

  1. 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校注本)
  2.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3. 《唐大明宫遗址考古报告》
  4.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曝衣楼”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读音:pù yī lóu(“曝”在此处读作pù,意为“晒”)
字面含义:指古代皇宫中帝后于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晾晒衣物的专用楼阁。例如汉武帝时期,太液池西侧便建有曝衣楼,供宫人晾晒衣物。

二、文化背景与文学引用

  1. 七夕习俗:古代七夕不仅有“乞巧”传统,还有曝衣防蛀的习俗。帝王后妃的衣物会在曝衣楼集中晾晒,以示隆重。
  2. 唐诗中的意象:
    • 李贺《七夕》:“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 沈佺期《七夕曝衣篇》:“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这些诗句均以曝衣楼为场景,烘托出宫廷七夕的繁华景象。

三、注意误区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公开批评丑行”的成语,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是对“曝露”“揭露”等词语的混淆,需谨慎对待。

“曝衣楼”主要指古代宫廷七夕曝衣的建筑,承载着节俗与文学的双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昂仰奥诡帮人变死波澜不好意思残疾橙丁吃素传檄出宰搭袱倒灶蹬腿冻干掇饰放大率反哭废文任武蜂涌刚子官典锅底钱换韵辉煌金碧会家不忙昈列虎门销烟虎跑泉井鱼郎头絮茧儡然流离琐尾络腮胡子冕弁靡风南阳佳气漰湃辟萃平潮平度平居破崖絶角轻重九府琼花曲方氏散曲上天入地上腴摄契失人殊节统论晚甘侯万品五起纤缴显人陷误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