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恶章攀桂》:“上南巡, 章 司行宫陈设,欲媚上欢,以鏤银丝造吐盂设坐侧。”
“吐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ǔ yú,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吐盂即痰盂,指用于盛放痰液或其他液体废物的敞口容器,常见于古代或旧时生活场景中。例如清代文献《啸亭杂录》提到,官员为讨好皇帝,曾用银丝制作吐盂作为行宫陈设。
“吐盂”是“痰盂”的别称,属于生活用具,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啸亭杂录》等清代文献。
吐盂(tǔ yú)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吐和盂。
吐字由口部首组成,笔画数为6;盂字由皿部首组成,笔画数为10。
吐盂一词来源于《左传·僖公八年》:“公将亡,行至封人,乃更衣。人有言前驱之曰:“是乃行吐盂之衣矣。”吐盂即指换衣的动作。
吐盂的繁体写法为「吐盂」。
古代的吐盂,其字形蕴含"吐迸而出"的意思,写作「吐盂吐『口』盂『服』也」。
1. 他突然吐盂一声,将食物都吐了出来。
2. 她吐盂换下鲜艳的礼服,换上舒适的家居服。
吐盂在组词中可以与其他字搭配,如:吐纳、吐故纳新、盂兰盆等。
吐盂的近义词有:换衣、更衣。
吐盂的反义词为:穿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