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教谕的意思、教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教谕的解释

(1) [discipline]∶教导训戒

谨遵教谕

(2) [commission]∶宗教上的命令、指示

(3) [military instructor]∶官名,元、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

南平教谕。——清· *********《明史》

详细解释

(1).学官名。 宋 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 元 、 明 、 清 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2).教导。 唐 张九龄 《论教皇太子状》:“若亲近细人,不闻教諭,纵欲行善,犹未知所适。” 宋 司马光 《和韩秉国招范景仁饮》:“每烦教諭累百纸,顽如铁石不可鐫。” 清 李渔 《怜香伴·矢贞》:“爹爹有何教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教谕"是汉语中兼具动词与名词属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随历史语境呈现双重演变:

一、动词性释义(教导训诲)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教诲、开导",强调通过语言传递知识与道德准则的行为。该用法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教谕其不知",即通过系统化指导使人明晓事理。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亦提及"教谕诸生"的育人实践,体现其教育实践内涵。

二、名词性释义(古代学官) 作为元、明、清三代县级教育机构的主官,《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载其职能包括:掌管文庙祭祀,督导生员课业,考核童生入学资格。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教谕属未入流官职,月俸五石,需具备举人或贡生功名方可任职,这一制度体系延续至1905年科举废止。

该词源流考证可见于《辞源》,其词形演变反映古代文教制度发展:从泛指的教导行为,逐渐特化为基层教育管理者的职务称谓,印证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教合一"的文化特征。现代汉语中,名词性用法保留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动词性语义则衍生出"宗教教义阐释"等引申义项。

网络扩展解释

“教谕”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结合历史背景和语境差异:

一、官职含义(名词)

  1. 起源与职责:宋代始设于京师小学、武学,元明清沿袭为县学教官,主管文庙祭祀及生员教育。
  2. 品级与地位:属基层学官,明清时期多为举人出身者担任,如《明史》记载的“南平教谕”即典型实例。

二、教导含义(动词)
指“训诫、教诲”,如唐代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中“不闻教諭”强调教导的重要性,清代李渔《怜香伴》中“爹爹有何教諭”则体现日常用法。

三、其他特殊用法
偶见于宗教语境,表示“命令或指示”(如罗马尼亚主教谕令神父减肥的案例),但此用法较罕见,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教谕”已不作为官职使用,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需引用古籍案例,可进一步查阅《明史》或宋代教育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安枕筚门闺窦草蛇灰线蒇事叱呵吃力敕宪充扩厎厉洞烛恩实風蛤缝际風月場分秧钢筋混凝土钩辀格磔广孝桂酒红白喜事后轨煎扰徼荣羁鞚今故鸡黍九等蠲吉泃沫宽坐蜡光光临月理所柳隄龙潜凤采緑阴妈妈论儿毛头梦卜盟祝年纪排次岐路青蓝冰水欺人眼目秋水盈盈取予有节三脆麪蝨蛊识窍眎事竦桀素室贪脏枉法焘育通替违事象轩邪佚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