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极微小的利益。《晋书·隐逸传·祁嘉》:“所得未毛銖,所丧如山崖。” 宋 洪迈 《容斋五笔·李彦仙守陕》:“﹝ 李彦仙 ﹞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銖不入己。”
毛铢(máo zhū)是一个汉语名词,指极其微小的财物或价值,常用于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以下为详细释义:
字义构成
二者组合强调事物价值或体积极其微小,近乎可忽略不计。
整体释义
指极其微小的利益或琐碎的财物,多用于否定语境,如“不取毛铢”(不贪图分毫利益)。
来源:《汉语大词典》
语义特征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应用场景
多见于书面语及成语,如:
“君子重义轻利,岂争毛铢?”
体现对微末之物的不屑态度。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铢”作为古代货币单位(如“五铢钱”),使“毛铢”自带经济属性,常用于批判贪婪或强调清廉:
《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其轻物重德之意,与“弃毛铢而取大义”相通。
来源:中华经典古籍库
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
“毛铢:比喻极微小的财物。”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古代文献佐证
《朱子语类》卷十三:
“学者须大其心,不可守著一毛半铢道理。”
以“毛铢”喻学问之狭隘。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毛铢”以具象单位喻指价值的微末性,承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伦理观,其使用需结合语境把握贬义色彩。
“毛铢”是一个汉语词汇,多用于古代文献,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毛铢(máo zhū)形容极微小的利益,强调利益小到如同毫毛和铢(古代重量单位)一般微不足道。该词常用于否定或批判语境,表达对蝇头小利的不屑或警示得失悬殊。
《晋书·隐逸传·祁嘉》
“所得未毛铢,所丧如山崖。”
释义:获取的利益微不足道,损失却如高山深谷般巨大。通过对比强调得不偿失。
《容斋五笔·李彦仙守陕》
“﹝李彦仙﹞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己。”
释义:李彦仙将赏赐和战利品全部分给部下,丝毫不占为己有,突出其廉洁品质。
“毛铢”通过“毛”和“铢”的微小意象,生动刻画了利益的微不足道,常见于史书和笔记中,用以警示世人勿因小失大或赞颂清廉品行。若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傲岸苍翠侧卧冲冠愁辜怵怵赐杖打方旋贷施黨難大小阮都蔗分销店衮毬豪干暴取龢鹊虹栈侯者荒絶讙朱洄泝茧物夹巷蛣蜋皮僦钱句驳距恶居停主人侃直鬎鬁头羸服敛抑楼船箫鼓露两手眊聩马头美化没头帖子脑后碾砣攀龙附凤骈门连室平起平坐平早侵主驱驭三学士伤命摄缕绳地生姜实打实受书方四海承平虽故恬愉贴然讬书文行出处无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