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出贡的意思、出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出贡的解释

(1).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贡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廪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 ,屡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贡,到京赴部听选,选得 广东 一个县学里的司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随岑庵 却认得 金东崖 ,是那年出贡进京,到监时相会的。”

(2).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不再受儒学管教,俗称“出贡”。《儒林外史》第五回:“想起还是前年出贡竖旗杆,在他家扰过一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出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相关,其核心含义指地方官学(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秀才)通过选拔,被推荐到国子监成为贡生的过程与资格。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在明清科举体系中,“出贡”专指府、州、县学的廪生(享受官府津贴的生员)按资历或成绩被选拔为贡生,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贡生身份高于普通秀才,享有直接参加乡试或经选拔授官的资格,是地方人才向中央输送的重要途径。

二、 历史背景与制度内涵

  1. 科举制度的补充机制

    明清科举以乡试、会试、殿试为主流晋升渠道,而“出贡”是另一条重要路径。地方官学定期(如每年或每两三年)选拔优秀者贡入国子监,称为“岁贡”。遇皇帝登基等庆典时额外选拔的称“恩贡”。出贡者需经学政(省级教育主管)考核确认,体现国家对基层人才的吸纳机制 。

  2. 贡生类别与选拔方式

    • 岁贡:按资历(如廪生年限)依次选拔,俗称“挨贡”。
    • 恩贡:国家庆典时特设,优先选拔优秀廪生。
    • 拔贡:每十二年一次,由各省学政择优保送(要求更高,需经考试)。

      以上三类均属“出贡”范畴,其选拔标准与流程在《明史·选举志》《清史稿·选举志》中均有明确记载 。

三、 社会意义与文化影响

出贡制度强化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念,为寒门士子提供了稳定的上升通道。贡生虽非进士出身,但可担任地方教职或低级官员,成为维系地方文教的重要力量。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多次提及“出贡”,反映了其在士人阶层中的普遍认知与社会地位 。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出贡"词条释义:

    http://www.hydcd.com/cd/htm13/125052.htm

  2. 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
  3. 上海古籍出版社《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著)第四回相关情节分析
  4.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专题论述贡生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出贡”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特定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贡生按年资选任官职

指科举中屡次落榜的贡生,根据资历排序到京城由吏部选任低级官职。例如:

二、秀才晋升贡生后的身份变化

当秀才通过选拔成为贡生后,可脱离地方儒学管教,俗称“出贡”。如:

注意

个别资料(如)提及“向上级进贡”的释义,但此用法在主流历史文献中未见佐证,可能与词语的多义性混淆有关。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该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务贬裁辨明避强打弱波文采工财求倡妇掣缴充羁大保长当理颠狂嵽霓窦车骑夺攘多一个遏密阁栏格孽顾正红皓腕豁出去火捺讲丐建文揭挑窘悴菌桂匡宁拦关捞攘俚词礼遗露止卖放媒氏门分瞢然迷天大谎欧共体欧阳修片言只语评断虔恭清辞情物审刑时不时视临暑魃述修姝子弹性工资逃死跳攻腿腕子位下闻所未闻心府